如何開始練習正念? -理工腦把自己的感受找回來

我有講求邏輯、結果導向、跟我說事實少廢話的個性,所以在接觸正念這種感受型、個體差異性極大、每個人都不同體驗的領域時,充滿了挫折感。不但一開始時沒有感覺,頭腦和身體找不到成就感,不知道如何繼續下去,而正念練習的進度,要如何驗證呢?

許多朋友對正念有興趣,想知道如何正念。而這篇文章是分享從一個理工背景出發,腦子中只有數據事實的人,是如何接觸並練習正念的,希望能幫助與我有相似情況的人,也可以輕鬆的享受正念帶來的好處。

關於正念能產生的效益的,例如壓力降低、睡眠品質提升、慢性疼痛減少、幸福感提升等等,相關的科學研究已經很豐富,這邊就不再贅述,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可以參考天下雜志的文章:正念的好處學得來的韌性:一顆不受擾的心。對於生活本來就健康快樂的人,我先恭喜你,而正念可以幫助我們更享受當下,更貼近自己,與自己在一起。

你上次與自己全然的在一起,沒有外在影像、沒有外部聲音、沒有睡着,是什麽時候呢?

閱讀全文〈如何開始練習正念? -理工腦把自己的感受找回來〉

覺 Beyond Mind – 覺察之旅閱讀心得

在工作中逐漸提升和成長,這或許也是大部分的人都有機會經歷的商業道場之路。「道場覺之所為何,共頻知字贈有緣」,猜想正因為如此,一向低調的胡先生,才會發心分享這段「覺」之旅的親身經歷,期待這本書<覺 Beyond Mind>能對僕僕行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有緣人有所啟發和幫助,彼此鼓勵、互相打氣,願我們都能輕鬆自在。

閱讀完<覺 Beyond Mind>這本書,呆了半晌不知道如何下筆,這資訊量也太大了!

如果老朋友的定義是「相識的時間」大過於「不認識的時間」,那麼胡索先生與我就是不折不扣的老朋友了。從求學到創業、爾後成家、一直到超越意識的探索,二十多年來巨量的記憶隨著字裡行間的過往敘事不斷在腦中翻過,文字就像胡先生平常說話的語氣一般直白和生活化,淡然中帶有馬來西亞華人特有的南洋腔調和說法。就像是吃 Nasi Lemak(馬來西亞椰漿飯)一樣,一開始以為只有白飯,越嚼、椰子的味道越香濃。

書中提到人生過程中種種的選擇,不論大或小的決定,都累積成了現在、當下。1996年的冬天,因為胡先生搭乘的班機延遲,我倆才陰錯陽差的在加拿大認識。高中時期是網絡的初始發展,用著發出噠噠噠噠的撥接數據機上網,胡先生總是不斷的嘗試新的事情,從ICQ、Hotmail、Skype、MSN,發現新的軟體就呼朋引伴一起玩;他會走上科技創業之路,創辦加密通訊軟體 Letstalk 也就不令人意外了。現在更進一步創辦了氣機科技覺之能量等超越當代的產品,直達人心,開啟超越五感的體驗。

「創新、執行力強」,這是從以前到現在一起共事的夥伴們對胡先生的評價,在此也不諱言,「急性子、主觀意識強」也是常常聽到的評語,而這些在胡先生於2020年走上「覺」的探索之旅後,逐漸多了「溫暖」和「友善」的特質。

胡先生親身力行證明了「改變」,不代表要放棄過去,反而是正視過去的累積,讓點滴經驗成為養份,滋養自身的成長,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出身於公務員家庭,一向量入為出,從小對於錢的概念大致不脫離「無奸不商、為商必奸」、「金錢是萬惡之源」、「錢不重要」等等。因為與胡先生的緣分,方有機會踏上管理者和創業者的道路,也在一路上逐漸調整自身的信念,如「金錢是豐盛的展現」、「想要在那裏成功,就在那邊幫助人」、「買賣是能量的交換」等等。

個人不認同「商場如戰場」的比喻,因為戰場上是你死我活的爭鬥,而商業並不是。商業上的關鍵提問是:我們如何發現自己的獨特性、創造價值與交換價值?我們如何協調彼此的工作狀態、培養優質關係?我們如何關照顧客、照料員工、照拂股東、體恤夥伴,並且也照顧好自己?

在2014年開始接觸美國矽谷風行的「敏捷式管理(Agile)」之後,我更認同「商場如道場」這個比喻。商場是自我修煉和精進的道場,如同胡先生在書中所說的:「三等人才為錢與權工作,二等人才為興趣工作,一等人才則是為愛和為大家工作。」以及對於老闆的分類:「三等老闆只想當老闆,二等老闆只為錢當老闆,一等老闆則帶著大家一起成長」。

我從書中所稱的三等人——為錢工作開始我的職涯,在工作中逐漸提升和成長,這或許也是大部分的人都有機會經歷的商業道場之路。「道場覺之所為何,共頻知字贈有緣」,猜想正因為如此,一向低調的胡先生,才會發心分享這段「覺」之旅的親身經歷,期待這本書<覺 Beyond Mind>能對僕僕行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有緣人有所啟發和幫助,彼此鼓勵、互相打氣,願我們都能輕鬆自在。

Agile 敏捷的核心是迭代還是疊代 Iteration VS Increment

疊代是強調成果的纍積,而迭代是強調做法的改變,兩者都是爲了往最終結果推進的做法,所以其實兩者都是必要的,而敏捷跟傳統方式的差異在哪邊呢?

看到 #敏捷 是「疊代」的説法,我認爲各自表述都很好,但提到用「迭代」的人是一種中文不好加上不會寫軟體的誤用,對於這樣的言論我有不同的觀點。

疊代是進步很重要的推動力,歷史所有的事情自古以來,從文化、科技、甚至到軟體,早就有「#疊代」的概念,每個成果推進都是纍積在之前的成果上,如果敏捷的核心概念是疊代,那爲什麽還要談敏捷呢?

迭代 Iterative 與 疊代 Incremental 的比較

以上是敏捷中解釋「迭代」Iterative 與「疊代」Incremental 的經典圖。可以看出疊代是強調成果的纍積,而迭代是強調做法的改變,兩者都是爲了往最終結果推進的做法,所以其實兩者都是必要的,那敏捷強調的是哪個方法呢?

因爲大家都知道「疊代」Incremental 的重要性,也都很熟悉,所以敏捷帶入的創新概念是「#迭代」Iteration,也就是在圖中上方的方法,在不斷的輪回和重複之中,我們持續找出新的做法,在必要時甚至捨棄之前的成果(所以絕對不是一直疊上去),也就是著重在如何改變既有的慣性。

為何Agile 敏捷要強調迭代 Iteration,就是希望除了成果的積纍,也要反復的檢視做事情的方法(主要藉由自省會議來持續學習),這是敏捷開宗明義的敏捷 101 概念。

儘管我認爲敏捷跟老子思想是同一個精神,但敏捷是個近期由英文世界傳遞過來的概念,也許回歸英文原文的意境是很重要的。

從團隊協作到個人發展 – 敏捷式自我修練課丨緯育 TibaMe

當消費者有定價權的時候,俗稱紅海市場;當公司有定價權的情況,則是稱爲藍海市場。善用敏捷的方法,來創造自身的差異性,就能打造自己的藍海市場。

隨著敏捷的觀念在台灣企業風行起來,關於「敏捷是什麽?」的類似概念型問題也越來越少聽到,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做敏捷?」之類的實踐型問題。

在日常工作上,大家最熟悉的就是 Scrum看板方法,而開始套用之後,就會慢慢發現好像有些地方卡卡的,這時候就是導入成功與否的關鍵了。選擇之一是就説「敏捷沒有用」、「Scrum 沒有用」然後回到原本的慣性;選擇之二是體會到敏捷的關鍵是把工作結果透明出來,幫助我們面對現實狀況,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如何調整?」這樣的心態,是敏捷能否成功的基石。

如果選擇繼續往下深入,也許就會發現絕大部分問題都圍繞在人際溝通和優先順序上。

你會遇到的事情大家都會遇到

人際溝通的部分比如說「老闆聽不懂人話」、「同事邏輯差到不像話」、「員工不動腦不聽話」等等。優先順序的部分則是「沒有預算、沒有錢」、「時間不夠、時程太趕」、「人手不足、人才難找」等等。聖經《傳道書》中說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到 100 家公司分享,99 家的問題都是圍繞在這些問題上,所以如果你也遇到了,其實你并不孤單,這些都是工作上的常態。

而這些事情要改變,就溝通上而言,有引導教練這些方法,而就我的經驗,溝通再有效,在企業組織中的人性考驗還是深受到績效考核、獎金制度、升遷管道,這些制度面的影響,而要改變制度,除了人力資源部門(HR)的開放和提升,更關鍵的是領導者(主事者、主管、老闆)的高度和願景。

這也許是你看到許多企業中的敏捷推動者,在推動之後會換工作的原因,因爲他們發現生命的珍貴,與其在不適合的地方努力,倒不如找個合適的地方投入,而遇到合適的老闆,需要許多運氣。

靠自己創造運氣

有當過兵或玩過槍的朋友都知道,槍需要定時做歸零,把瞄準點和目標之間做校準,這樣能夠提升打靶時的準確率。就我的經驗而言,敏捷是一個團隊定期校正歸零的方法,我們無法控制市場的發展方向,但我們可以持續調整自己符合市場的需求,也許某些人看起來是運氣,其實是自己在提升好運氣的幾率。

而如果當下所身處的企業組織情況,並不適合實踐敏捷方法也沒有關係,因爲我們可以藉由讓自己敏捷化,來最大化自身的好運氣。

恭喜自己走在成功的路上

實踐過敏捷的朋友都知道「敏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簡單」,這也是儘管很多人在推廣敏捷,也有許多人對敏捷無感一樣,敏捷思維尚未成爲一個社會主流。

這邊先恭喜對敏捷有興趣的朋友,從商業的觀點在看個現象,「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就是創造差異性,當自身的產品差異性高的時候,賣方就有市場定價權。而當市場上有大量同質商品的時候,就會變成買方市場,由消費者來定價,越便宜越好。

當買方有定價權的時候,俗稱紅海市場;當賣方有定價權的情況,則是稱爲藍海市場

打造自己的藍海市場

善用敏捷的方法,來創造自身的差異性,就能打造自己的藍海市場。這也許是敏捷的實踐者們,總是充滿勇氣的換工作或創業的原因之一吧。我自身最具差異性的特色就是「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字「懶」,所以我一直在找用更輕鬆的方法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這堂與緯育 TibaMe 合作的敏捷式自我修練課中,在前四堂課分享從個人角度如何善用 Scrum 的方法透明化,抓大放小,把自己的時間價值最大化。後面四堂課則是分享在引導教練正念薩提爾NLP心理安全感等各個領域中,提取一些簡單好用易上手的溝通順暢小技巧。經由總共八堂從生活到工作,從做事到溝通的技巧分享,幫助更多人輕鬆自在且高效。

當大部分的人都敏捷化的時候,企業也就自然敏捷化了。當企業敏捷化的時候,我們也許會發現自己身處於團隊高效協作、彼此同理共感、身心靈合一的世界中。

邀請你一起進入敏捷式自我修練,開啓高效開心的人生旅途。

《敏捷式自我修練課試閱》(無需登入即可觀看):
https://www.tibame.com/course/3543/mission/55237

怪力亂神的創業三字真言 以氣機科技為例 – Agile Summit 敏捷高峰會 2022

參加這次敏捷高峰會的原因之一,是把藉由氣、炁、撓場等能夠親身實證的體驗,以這些為工具深化自我照顧的覺察和能力,介紹給有緣的朋友們,祝福大家平安、健康、輕鬆、自在。

從八年前約 50 人同樂的 2014 敏捷之旅,到今年 500+ 人參與的 2022 敏捷高峰會,在許多前輩與熱心志工的推動下,加上 iThome 從 2018 年開始的大力支持,從以前最常聽到的『敏捷真的有用嗎?』到『怎麽開始敏捷?』,從『敏捷不適合台灣』到『這是敏捷在我們公司的做法』,在種種對話中,可以一見敏捷的風潮和趨勢。

從 2014 年開始接觸 Agile 敏捷至今,也過了 8 年的時間,很感激敏捷帶來許多自身的改變。比如說,上台演講是我從小就很害怕的事情,而實踐敏捷讓我有機會站上講臺分享,而經歷了新加坡敏捷大會、全球 Scrum 大會、台灣敏捷高峰會、敏捷旅程、政府、學校和企業的經驗洗禮,上台對我來說逐漸成爲一種互動的享受。

好像該説的都說的差不多了

事情就是那麽奇妙,當我越講越熟練之後,反而就越來越喜歡沉默。

大多數的邀約都婉謝了,一來是我認爲跟以前相比,關於敏捷的資訊已經越來越豐富,許多敏捷同好的實踐經驗比我的有趣又扎實。二來多年學習和實踐成果已經整理出版了《 敏捷管理生存指南》,也在緣分下錄製了綫上課程,像是天下學習的《 高效產出:突破資源限制的敏捷管理術》著重在企業組織敏捷化、緯育 Tibame 的《 敏捷方法 組合學習方案》關注於 Scrum 和團隊協作、《敏捷式自我修煉課》則是分享運用敏捷精神自我提升的經驗和做法。

這兩年來總會有種,好像已經沒有什麽關於敏捷的好再分享了的感覺。

既然如此,怎麽又會參加 2022 年的敏捷高峰會呢?這不是自打嘴巴嗎?

親身實踐敏捷式創業

主要是因爲在共同創辦氣機科技的這兩年,把敏捷的一些概念應用在創業中,發現在探索未知的領域時,使用敏捷方法來推動進度特別有效果。於是從三個面向來剖析:迭代 Iteration開放 Openness覺察 Awareness,總結出了氣機創業三字真言。

「實、擁、照」。

氣機創業三字真言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敏捷高峰會上,我和氣機技術長廖展毅 Bruce 共同分享的議程:怪力亂神的創業三字真言 ─ 以氣機科技為例共同筆記投影片),Bruce 也分享了他的從沒氣感到有氣感的心路歷程,我很喜歡他說的這一句:

既然是可以經過練習而成,那迷不信成了很明顯的框架,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不論是個人的敏捷、團體的敏捷、個人的覺察、團體的覺察,都是被自己所限制了,「實驗」成了第一步,也代表著一個「開放」的心,進而就會迎接了「覺察」。

Bruce 的 Facebook 臉書分享

又來怪力亂神了?

也許有朋友會好奇,爲什麽要說自己是怪力亂神呢?

對於「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從小的教導是說孔子不說精怪鬼神的事情,而如果我們看一下上下文,也許會發現只看一句話有斷章取義之嫌。

「子不語怪力亂神」出自《論語•述而》在「葉公問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段裡,屬於第四句,介於「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間。

孔子前面談自己從小就是從不會學到會,後面談三人行,都是在講學習,怎麼中間會突然跳到鬼神了?

來自孔子的家鄉,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的徐振貴教授根據上下文義,做出了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新解為:「孔子沉默了一陣子,唯恐用力擾亂了心神。」

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也許就是描述孔子在當時做了一下正念,把注意力回到自己了呢。

看完上面的説明,相信也就很容易理解,「怪力亂神的創業三字真言」這個題目,其實背後的意涵是「正念的創業三字真言」呢。

所以參加這次敏捷高峰會的原因之一,是把藉由氣、炁、撓場等能夠親身實證的體驗,以這些為工具深化自我照顧的覺察和能力,介紹給有緣的朋友們,祝福大家平安、健康、輕鬆、自在。

插上情緒的接頭,連上宇宙的資料庫 – 情緒覺察

因暗物質和暗能量所蘊藏的無限智慧,以人類現今的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其萬一,所以需要透過情緒讓身體連結到暗物質、暗能量,把宇宙的訊息壓縮成身體所能體驗的開心、傷心、喜悅、憂愁、焦慮、驚訝、平靜、超然、合一等等的感受。

「一立方公尺的空間內,有足夠的能量煮沸全世界的海洋」

理查·費曼博士,196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宇宙的能量和資訊無窮無盡,而現實面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使用宇宙的資料庫呢?

五感只是意識的一小部分

在心理學中,經常用冰山一角來比喻表意識相對於潛意識的比例,表意識也就是在我們清醒時,可以看到、聽到、聞到、想到、感受到的的一切。而意識中還有很大的一部分稱爲潛意識,就像是海面上看不出來,處於深邃海洋中冰山的龐大山體。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的集體潛意識,連接了海洋中全部的冰山,楊定一博士稱呼為意識海,也有人稱呼為阿卡西紀錄、阿卡夏紀錄(Akashic records, Akasha)

物質和能量只佔宇宙的 4%

很巧合的,在宇宙學的最新發現, 2019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詹姆士·皮伯斯(James Peebles),證實可見的物質和能量,只佔了宇宙的 4%,而科學儀器無法探測的部分佔了 96%,統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些大多數人看不見、摸不着、又存在的事物,不單單只在遙遠的外太空存在,也在地球上、在台灣、在我們周遭環境、和在我們身體裏外存在,簡單的說就是無所不在,前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教授在數十年前就研究這未知的領域,並稱之為虛數空間,又稱靈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方的影片。

整合心理學、宇宙科學、意識科學和自己的親身體驗,我個人的假設是,表意識顯化出來的是物質,潛意識顯化出來的是暗物質和暗能量,而不論是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都是意識所投射出來的現象。

情緒是宇宙智慧的超連結

因爲暗物質和暗能量所蘊藏的無限智慧,以人類現今的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其萬一,所以需要透過情緒讓身體連結到暗物質、暗能量,把宇宙的訊息壓縮成身體所能體驗的開心、傷心、喜悅、憂愁、焦慮、驚訝、平靜、超然、合一等等的感受。

熟悉情緒的具體做法,也是我自己練習的方法,有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陳德中老師提倡的 正念減壓課程 MBSR親子教育作家李崇建老師所提出的 6A 情緒自我覺察練習,也就是覺知情緒 Aware、接受情緒 Accept、允許情緒 Allow、陪伴情緒 Accompany、轉化情緒 Action、欣賞自己 Appreciate 這六個步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參加薩提爾工作坊探索正念的旅程。

超能力是連結之後的自然現象

經過簡單的持續日常練習,慢慢地我們就能夠越來越能理解宇宙的訊息,也稱作第六感或特異功能,也就是擁有超越眼睛視覺、耳朵聽覺、鼻子嗅覺、舌頭味覺、皮膚觸覺,體會到眼耳鼻舌身五感以外的感受,甚至是突發其來的靈感源源不絕,當以上發生的時候,恭喜已接上宇宙的資料庫。

能夠穩定發揮能力的人,一般稱爲靈媒或功能人士,李嗣涔教授研究之後歸納出三種型式的特異功能人士,而這其實是人人都可以經由練習獲得的能力,而且有趣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功能。李嗣涔教授與我和夥伴們所共同創辦的氣機科技在研究的撓場應用,目的也是在個人向内探尋的練習中,輔助提升連結的狀態。

在使用宇宙資料庫的過程中,我很喜歡 陳俊樺 Josh 分享的指引:『凡是真實的,不受任何威脅; 凡是不真實的,根本不存在。』

從理工腦看宗教這件事情

對這些聖人來說,戒律也許是保持狀態的方法,就像是 168 或是生酮飲食;儀式就是他們生活的日常,規範就是他們的生活公約,就像社區管理章程;並藉由分享,讓更多人理解到這個與生俱來,從出生就自帶從來沒有離開過的靈性,這也是這些聖人,都榮耀和功德歸功於那個遠大於人身的存在,人類用語言給了名詞來稱呼祂,像是主、阿拉、上帝、佛、神等等。

因相信有一種高於小我的,神聖的,超越的存在,而我們用宗教代表了這個存在,也產生了各種戒律、規範和儀式來實踐祂。

我從小是跟著拿香拜拜,在高中時也上過教會,無論是在哪一個場域,特定的儀式這件事情總是讓我不解,某些戒律更是摸不著頭腦,神更是非常遙遠的存在,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敬鬼神而遠之。

我一直不懂這些戒律要遵循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神說的,或是這就是以前到現在一直做的傳統不可違背,詢問也得不到滿意的解答,就像是在開一場又一場枯燥乏味,又要求全員到場的公司會議。

直到去年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受之後,在各種不同的場域中,像是正念、薩提爾和 NLP 等等課程,體驗了一些超然大我的感覺,這邊的大我不限於團體的大我,在鈦坦的時間我一直有感受到團隊大我,集體一起向前的哪一種感覺。

超然的大我感受,涵蓋了團體、人類、植物、動物,礦石,海洋與大地,整個地球是一體的,一即是萬,萬即是一,合一諧振的那一種感動。

在這種狀態時的心態是開放、尊重與好奇的,情緒是平安喜悅、平靜寧靜、同時又充滿生命力的。

所有我漸漸體驗到了一些皮毛,並大發奇想也許古時的聖人們,分享了他們體驗到的這些感受,以及如何保持這個狀態,逐漸地隨著時間和傳遞的演變,成為了現今的儀式、規範和戒律。

對這些聖人來說,戒律也許是保持狀態的方法,就像是 168 或是生酮飲食;儀式就是他們生活的日常,規範就是他們的生活公約,就像社區管理章程;並藉由分享,讓更多人理解到這個與生俱來,從出生就自帶從來沒有離開過的靈性,這也是這些聖人,都榮耀和功德歸功於那個遠大於人身的存在,人類用語言給了名詞來稱呼祂,像是主、阿拉、上帝、佛、神等等。

也因此,我們總是會看見各種宗教中的共通性與對人與世界的愛。靠著大法師、大主教、大老師們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藉由這份分享,讓人人都可以體驗到那心那全然的愛與和諧。

而傳遞訊息的是人,解讀的也是人,如何理解對方,這就依靠雙方對彼此思維的探索、互相欣賞與肯定,最大化彼此所認識的世界,擴展彼此的視野。

敏捷 Agile,我認為就是把上面這個願景帶入工作環境的一種嘗試。許多我們覺得無聊、折磨、浪費時間的工作,就如同徒具其型的儀式,是可以靠自組織透明化、顧客導向、持續學習、引導教練等等方法,慢慢一點一滴地讓工作的時光愉快、氣氛是帶有張力又和諧,一起往同一個目標行進,誠實地面對現狀和挑戰,陪伴欣賞並為互相打氣。

因為疫情原因,過去數年在線下舉辦的盛事台灣敏捷高峰會 ,主辦單位 iThome AgileCommunity.tw 台灣敏捷協會 ACT 改為線上,並佛心地免費收看。

9/6 到 9/17,每天都有下午的場次,由親身實踐敏捷的講者與大家分享。歡迎對讓工作更開心、合作更順暢、數位轉型必備的敏捷心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或是推薦給資訊業或軟體業的朋友們,一起探索這個可能性。

真的那麽正嗎?- 正念、正向思考、正向語言的關係

儘管正向思考與正向語言説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這還是回到因爲大腦思考的速度太快了,往往是事後,我們才覺察到説出、甚至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這時候,正念就是一個很好的幫手,幫助我們把思緒慢下來,讓正向思考和正向語言有上車的機會,再一起決定我們想要前往的方向是哪裏。

說到正念,經常有朋友會說:『啊,我知道正念,就是要往好的地方想。』

其實這不是正念,往好的地方想比較像是正向思考(或是正面思考),但這也不全然對,正面思考并不是要我們都往好的想,更非不容許有負面情緒的出現。

就我的觀點,正念就像是幫我們的頭腦踩一個刹車,慢下來看一下、聽一下、感受一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在平常的狀態,人一般都會跟著之前的慣性走,然後就會有『我說了幾百次都沒有用。』、『他每次都會在這裏出錯。』、『夫妻每次都因爲同一件事情吵架。』等等重複的抱怨。

閱讀全文〈真的那麽正嗎?- 正念、正向思考、正向語言的關係〉

從正念到撓場的怪力亂神之旅

話說我從小一直都是很理性鐵齒的人,相信自己所看到符合邏輯的事情。小時候爸媽說我八字不能吃牛肉,但還是有機會就會偷吃。學生時代無聊時看看星座,排排八字,但也沒有很信,就當個說嘴的談資,我更相信的是人定勝天。所以去年的身心靈之旅,從正念、身心學、氣功、水晶到撓場的體驗,讓我眼界大開。

在開始工作後,有幾年的時間擔任專案經理兼客服,電話隨時待命 on call。有過待命經驗的朋友就會了解我的感受,在家裡沒事做的時候,電話通常也會很安靜;但如果出門吃飯看電影,特別是最不想要被找到的時候,電話就會奪命連環扣不停。

在那段時間我發現了一個神奇的模式,當有系統嚴重事故的時候,通常都是我剛巧吃了牛肉,後來嘗試不吃牛肉,說也奇怪,真的嚴重事故就越來越少發生。這段經驗加上放綠色乖乖電腦就會乖乖的,還有一次出事結果檢查乖乖過期了的經驗,儘管我依然鐵齒,出問題還是追根究底,但對未知的事物就多了幾分敬畏,畢竟事情順利比較重要,不過就是不吃牛肉和買幾包綠色乖乖而已嘛,不需要跟自己的生活過不去。

在 2020 COVID-19 疫情嚴峻的時候,剛剛好工作告了一個段落(這段工作也是個有趣的旅程,是關於如何讓企業和團隊工作起來更開心、更高效、更有趣的管理方法,收錄在敏捷管理生存指南一書中),跟幾個朋友上了台灣正念工坊的正念減壓課程(MBSR),在練習正念的過程,仔細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發現原來讓自己靜下來,心安定下來,竟然可以感受到心臟的跳動,腸胃的蠕動,甚至血管隨著脈搏在手腳動脈跳動的感覺。

與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陳德中老師一同錄影
閱讀全文〈從正念到撓場的怪力亂神之旅〉

『正!我好正!』正念、我訊息、好奇提問、正向語言 – 2020心得

『正!我好正!』,也就是『正(正念)、我(我訊息)、好(好奇提問)、正(正向語言)』這四個簡單的方法,對我自己的幫助很大,也讓我過的更開心,並期待自己的分享能夠幫助更多人體會到工作與生活合一的快樂,享受理性與感性兼具、以全人的姿態活著的感動。

趁這個年度省思的機會,整理從之前各個課程中學習到的不同元素,分享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過的更開心的簡單練習方法,口訣是『正!我好正!』,分別是『正(正念)、我(我訊息)、好(好奇提問)、正(正向語言)』:

覺察的基本功 – 正念

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陳德中老師說過,正念的練習訣竅是:『寧可短,不要斷』,重點在於每天的持續,即使是等車或是開會前等待的短短幾分鐘,都是很有幫助的,每天只要做個 3-5 分鐘,經年纍月下來,就可以更好的面對壓力,更開心。一開始可以聼聲音引導,最後可以自己隨時就閉眼正念,我自己常聽的引導有:

  1. 正念呼吸10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gJ4toO9Cw
  2. 身體掃描 45 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_SmSBMu_XM
  3. 靜坐引導 60 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Nd1lWGlZo

從自己出發 – 我訊息

在 ICA 文化事業學會參與引導深度匯談課程的時候,學習到從自身出發的表達方法,也就是『我訊息』我訊息就是指每句話的開頭都是用『我』開始,在表達自己的觀察和意圖時特別有效果,如果句子中能避免『你』,就能夠有效避免對方感受到指責。

比如看到小孩子打翻水,通常第一句話會是:『你又打翻水了。』。如果能夠深呼吸一口氣,然後說:『我看到杯子倒了,水流出來了。』接下來的應對就會更圓滿,跟小孩子溝通也可以更順暢。

閱讀全文〈『正!我好正!』正念、我訊息、好奇提問、正向語言 – 2020心得〉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