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維琴尼亞‧薩提爾“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 Virginia Satir
第一次接觸到薩提爾的概念是 2014 年開始導入敏捷,Odd-e 的 Stanly 推薦了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這一套書籍中,第三冊提到的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Congruent Action)。原本我想的是軟體管理跟心理學有什麼關係,後來慢慢接觸多了,也去參加溫伯格的問題解決領導者工作坊(Problem Solving Leadership),才了解到溫伯格認為軟體開發就是靠團隊的溝通和互動,所以沒有關注人的組織,是做不出有品質的軟體的。
近年來台灣敏捷社群的學習主軸也從方法論(Scrum、Kanban)、引導技巧、走向心靈路線 XD(當然還有硬工夫 DevOps)。去年參加陳茂雄老師的薩提爾冰山模式課程後,對薩提爾的理論有更一步的認識,但一直沒有真實面對自己的足夠勇氣去上薩提爾的工作坊。
直到今年 Odd-e 邀請 Jean McLendon 和 Hugh Gratz 在新加坡引導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因為機會難得不用飛美國,我就豁出去參加了。他們兩位在薩提爾的身旁學習了二十多年,直到薩提爾於 1988 年去世。也因為這次在新加坡難得的經驗,讓我有機會把過去三年從不同的書上、工作坊裏學到的各種薩提爾理論與技巧,統整在一起而有了整體性的了解。
對薩提爾本人的側面速寫:體驗、人本、開放
在工作坊中 Jean 和 Hugh 會提到他們跟薩提爾學習過程發生的情境,從中我覺得薩提爾是一位很注重體驗和臨場應變的導師。比如 Jean 提到雖然薩提爾他建構了各種模型和方法論,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如果他覺得可以對參與者更有幫助,他也會打破自己的模型和流程。換句話說,學習薩提爾的心法遠比工具重要,也因為這樣大部分的課程過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薩提爾關心實用性,所以他的方法融合了各種不同的心理學派。他也非常注重對參與者的尊重、比如說當事人的意願與自由意志、以協助而非指導的方式,讓參與者從自己過去的經驗中找到力量,從而改變自己面對問題的想法和態度。比方說他跟 NLP 的創始者 Richard Bandler 和 John Grinder 有合作了一段時間,但後來對 NLP 這個方法論的道德和對參與者的關懷有疑慮,就沒有繼續合作下去。
薩提爾的核心在如何平衡自我、他人、情境
薩提爾理論的核心在於把日常生活中複雜的互動,簡化成三個面向:自我、他人、和情境(Self, Others, and Context)。然後依照對這三個面向的考量多寡,分成了五種應對的姿態。分別是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和一致。
- 討好型(Placating)的溝通姿態:考慮了他人和情境,但壓抑了自我的感受和需求。
- 指責型(Blaming)的溝通姿態:考慮了自己和情境,但忽視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的溝通姿態:只考慮情境,但沒有考慮自我和他人,換句話說就是忽視了人的情感和需求。
- 打岔型(Irrelevant)的溝通姿態:就是不考慮情境,沒有考慮到當場的主題和情況。
- 一致型(Congruent,上圖說明是 Leveling)的溝通姿態:就是考慮了自我、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也考慮當下的情境,所做出來的反應。也可以說是一代宗師裡說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更詳細關於溝通應對姿態的解釋,請參考塞提爾人文中心的文章。
如何讓自己保持一致的姿態
有足夠的自信心(Self-esteem)是第一步,薩提爾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出養分和資源來幫助自己。而我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最大,就算老闆或老師,也比不上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權力那麼大。所以儘管長大離開家裡一段時間了,小時候學習到的姿態在壓力下會特別容易反應出來。
薩提爾的理念是,每個姿態都有他的優點,而且我們能生存下來,代表學習到的這些姿態是對我們有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境或環境,用不同的姿態會更有效果。所以並不是改掉或忘記自己的姿態,而是學習新的姿態。同時避免慣性不經思考的使用特定的姿態,在有意識的情況下認知到自我、他人和情境的狀態,然後判斷選擇最適當的姿態做出反應。
而薩提爾所有提出的工具和方法,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能有更一致的溝通姿態。如果我們能夠一致性的溝通,就有更高的機會和其他人有更好更緊密的連結。但一致型的姿態並非萬靈丹,我們只能與想和我們建立連結的人連結,在對方不想和我們建立連結的情況,使用一致性的溝通並沒有太大幫助。
如何讓自己適應變化
環境和人事變動是常態,而成長是適應變動的方式。薩提爾認為知行分離,知道不等於做的到(Awareness not equal to behavior),一個人在一個有安全感、充滿支持的環境,可以幫助他行為的改變。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打造出一個互相支持、有安全感、願意冒險嘗試的情境,我們就可以讓學習更有效,而五種自由就是建立一個安全環境的基礎。
在課程中花最多時間的練習,是利用互動要素(Ingredients of an Interaction)來分析自己從接收資訊到反應,中間的心路歷程。在現實生活中短短的兩三句話,可以花好幾個小時來剖析。讓我驚訝的是最常聽到的薩提爾模式的冰山模型反而只是簡單帶過,我自己猜想的是冰山模型的重點在從行為開始了解對方,而互動的要素是從互動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所以才花那麼多時間在探索自己的認知。正如 Hugh 課堂上所說的,不要相信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諮商師,如果我們都不了解自己,就不要談去幫助別人了。
上完課後我自己的心得是,當我們面對問題束手無策的時候,很可能是被自己的觀點和原則所局限。如果我們可以回到這些觀點和原則被形塑的當下,回溯當時的情境,從新檢視這些觀點和原則產生的原因,同時找出當時自己所運用的資源,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到其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薩提爾的模型、工具和方法
上圖是所有課堂中提到的模型、工具和方法一字排開還蠻壯觀的,有機會再一一介紹。
- 互動三角:自我、他人、情境
- 原生三角:父、母、小孩(Primary Triad)
- 五種應對的姿態(Coping Stances)
- 自我的八個面向
- 自信維護工具箱(Self-Esteem Maintenance Kit)
- 五種自由(5 Freedoms)
- 自我改變 7A(7A’s of Intentional Change)
- 薩提爾成長模型(Satir Change Model)
- 互動要素(Ingredients of an Interaction)
- 人際互動 7P(7P’s of Interactions)
- 冰山模型(Satir Iceberg Model)
- 溫度計(Temperature Reading)
- 原生家庭故事(Family of Origin)
- 塑像(Sculpting)
- 集中精神(Centering)
-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
圖片來源:
http://www.cultivatecourage.com/pat-boone-the-beatles-and-the-big-picture/
http://www.excellencecoaching.ro/atitudinea-fata-de-ceilalti-cum-comunici-cu-cei-din-jur/
在〈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參與心得(Satir Growth Workshop)〉中有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