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來做到死! – 玩授權撲克來學主管如何授權

【授權的藝術】

有一對剛結婚的夫妻,開始為未來共同的生活作協定。

丈夫率先開口:「以後大事由我決定,小事由妳決定。」

妻子沉思了一會說:「好!不過, 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由我決定!」


這故事充分顯示出定義的權力才是真正的權力 XD。

實施敏捷對主管來說,是個非常困難的抉擇,因為敏捷最終的目標就是把主管這職務搞不見 XD。如何一邊鼓勵自組織的行為產生(下而上),又一邊推銷敏捷的概念推銷儘快讓改變發酵(上而下),聽起來就是非常矛盾的處境。 閱讀全文〈自己來做到死! – 玩授權撲克來學主管如何授權〉

自我管理就是我說了算? – 談自組織的不同階段

敏捷宣言的原則中有提到『最佳的架構、需求與設計皆來自於能自我組織的團隊。』所以自我組織(Self-Organizing),或簡稱自組織,在敏捷開放中是個常被提到的關鍵字。

可惜 Scrum Guide上也沒有針對自組織定義,只好參考維基百科對自組織的解釋是:

自我組織,也稱自組織,是一系統內部組織化的過程,通常是一開放系統,在沒有外部來源引導或管理之下會自行增加其複雜性。 自組織是從最初的無序系統中各部分之間的局部相互作用,產生某種全局有序或協調的形式的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自發產生的,它不由任何中介或系統內部或外部的子系統所主導或控制。

參考以上,在敏捷式管理中,我對自組織的解讀是:為了達到群體的目標(以服務或產品的形式提供顧客價值),由每個團隊內部或個人發動,所產生的協調和行動。
閱讀全文〈自我管理就是我說了算? – 談自組織的不同階段〉

如魔術般的神奇空間 – 公司內舉辦開放空間會議初體驗

如果說有一種魔術,使用後可以保證參加會議的人都有興趣、在討論時充滿熱情、對後續的執行計畫也會增加去落實的意願,聽起來會不會像天方夜譚呢?

但使用這魔術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要完全放棄控制、準備隨時受到驚嚇、而且不評判所有的發言(更別提秋後算賬了),如果你是主管,會願意使用這個魔術嗎?

讓整場會議都是自由時間

這個魔術就是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又稱開放空間技術,或是簡稱開放空間(Open Space)。開放空間會議的緣起是發明人 Harrison Owen 經常舉辦大型的研討會,而他發現就算如何精心安排,在進行會議時還是很沉悶。反而是在休息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參與者反而充滿熱情,聊到一塌糊塗。

Harrison 他就想說,要不然就把整個會議都變成是休息時間算了,還省得麻煩。當他這樣嘗試後,發現效果出奇的好,在三十多年來運用在不少的會議中。 閱讀全文〈如魔術般的神奇空間 – 公司內舉辦開放空間會議初體驗〉

【教練系列-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薩提爾冰山模式課程探索心得

自從看了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後,就對書中提到的薩提爾理論感到很大的興趣。其中冰山理論是說我們看的到的行為只是冰山水面上的一角,是由更深層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所影響產生的,所以當我們想要改變行為時,需要去探索這些深層的元素,才有可能有長期的改變。

薩提爾講求的是用實證和體驗的方法,來從根本解決問題,非常對我這個現實務實派的胃口。上網查了一下,原來薩提爾生前還有經常性的來台灣辦工作坊,而他的嫡傳弟子 Maria Gomori 及 John Banmen 到兩三年前都還有在台灣開課,這兩年因為身體原因只有演講,真的是聞道太晚,錯過太多機會了。

去年市面上出版了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專門談如何應用薩提爾模式到職場上,針對冰山理論,和如何在台灣的情境應用都解釋的非常詳細。後來有發現作者陳茂雄老師竟然有開班,就想說一定要親身體驗一下了。 閱讀全文〈【教練系列-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薩提爾冰山模式課程探索心得〉

財富是會遺傳的 – 階級世代讀後感

9789869211345

社會不止變成M型化,連M的兩端的流動性都逐漸降低。不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且貧富都會被世襲。在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把造成原因跟影響說的很清楚,對自己小孩的未來憂心的朋友可以細看,這邊只說說我自己的心得。

有錢真的有差

參加課外活動,可以訓練職場上的領導協作能力,要錢繳費。

在好的學區,有向上的同儕壓力,要錢搬家。

上好的大學,容易進入好公司,要錢付學費。

等好的工作機會,可以不急著工作,要錢過生活。

而以上,資料都顯示對收入有很大的關聯性。 閱讀全文〈財富是會遺傳的 – 階級世代讀後感〉

拒絕三角傳話 – 有效團隊合作的第一步

『欸,我跟你說哦,客服部的小王說你沒有實力,只是很會拍馬屁而已。』

『業務部的小李說你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他都幫你收拾不少爛攤子了。』

這些大家職場上混久了應該都不陌生,動不動都有自認正義小鳥會傳訊息過來,最討厭的是小鳥最後還要加一句『千萬不要說是我說的哦。』

我都蠻好奇這些小鳥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覺得說的有錯,為什麼不當場指正呢?如果是想讓兩造解決誤會,為什麼要選擇匿名,而不是協助約出來面對面溝通呢? 閱讀全文〈拒絕三角傳話 – 有效團隊合作的第一步〉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