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敏捷企業:在多變的時代,徹底提升組織和個人效能的敏捷管理法 – 讀後心得

敏捷是經驗導向的過程(Empirical Process),沒有一本書可以代替讀者走過敏捷的旅程,此書也不例外。幸運的是這本書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可以幫助您避免許多的坑,走在相對有效與安全的路上,更能安心享受著旅途上的美好景色與體驗。

如果只能選一本推薦給領導者與管理者的敏捷書籍,那就是這一本打造敏捷企業:在多變的時代,徹底提升組織和個人效能的敏捷管理法

筆者在 2018 年與熱血的敏捷同好們一同創立台灣敏捷協會,希望能把「敏捷」 Agile 這個在矽谷驗證數十年的有效工作方法推廣到台灣,灑出敏捷精神的種子,協助打造開心高效的敏捷工作環境,個人也因此有機會到各個企業、機關和學校,分享新加坡商鈦坦科技從 2014 年開始導入敏捷的經驗與導入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每個人的痛苦不一樣,每間公司的痛點差不多

在分享的過程中,筆者搜集各種組織中的痛點,最後發現可以把痛點歸納成「三種話」以及「三不足」。

在工作常聽到的「三種話」:老闆聽不懂人話,部屬説不出好話,同事等著看笑話。

(簡單的講,就是上、下、平級溝通不順暢)

以及工作中經常面對的困境「三不足」:預算不足,人才不足,時間不足。

(白話的說,就是缺乏錢、人、時間等資源)

打造敏捷企業:在多變的時代,徹底提升組織和個人效能的敏捷管理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不論到哪一個產業,哪一間公司,提出的問題大都是在「三種話」和「三不足」的迴圈中打轉。而敏捷提供了超越的思路,藉由迭代、自組織、透明化等工作方法,幫助我們能夠從更高的維度來看待和處理事情,跳脫輪迴往理想中的工作環境邁進。

既然把敏捷說的那麽美好,但如果問問身邊公司有導入敏捷的朋友們:「你覺得敏捷跑起來如何?」,個人相信回答會是非常兩極的。要嘛就是非常的反感,要嘛就是非常的受用,明明就是簡單「敏捷」兩個字,怎麽會搞得像是天堂與地獄差別那麽大呢?

筆者認爲敏捷就像是露營,就算是說再多露營如何好玩,對於沒有露過營的朋友來說,都只能用腦補來想象。當被說服了,鼓起勇氣,空下時間去露營,就會發現實際體驗和腦補的想象不一樣。

導入敏捷就像參與一場旅程

比如說,運氣好遇到了晴天又涼爽的天氣,準備了舒適的睡墊和美味的伙食,跟到了有趣又有服務心的夥伴,一起去度過輕鬆愉快的初次體驗,那也許就會覺得露營不錯,願意嘗試接下來的第二露、第三露,甚至成爲露營的推廣者,帶著朋友一起體驗露營的樂趣。

相反的,如果不巧遇到整天下雨打雷,睡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瓦斯爐壞了只能乾啃泡麵,夥伴不幫忙就算了還一直抱怨指責,帳篷有破洞還一直滴水像瀑布,兩人擠在濕濕黏黏的帳篷大眼瞪小眼,早上腰酸背痛的起床,在傾盆大雨中狼狽的收起帳篷回家,如果第一次露營就遇到這樣的狀況,還會想去露營嗎?

露營前的準備工作,一起露營的夥伴,遇到狀況時的排除技巧與健康的心態,短短兩天一夜的露營,都有這麽多的考量和變因了,那在組織中有數十位到上萬位的夥伴,要如何能夠把敏捷跑好呢?

還是回到爲啥要導入敏捷?

在本書的八個章節中,每個章節結尾都有列出該章節的五大重點,比如說第四章〈領導敏捷轉型〉中所提到的:「唯有領導者能夠改變自己,才可能改變企業文化與組織。未能承諾於學習與執行敏捷手法的領導者,就不該推動敏捷轉型。」

而上面這麽中肯的建議,在本書中不斷的出現,也讓我拿著書欲罷不能的讀下去,同時也和自身的經驗做驗證和反思,誠如書中反復強調的:「如果你和你的團隊覺得推動敏捷沒有樂趣可言,那就是你沒把它做對。」,筆者也的確因敏捷接觸到了 Scrum、看板、引導教練薩提爾正念等等讓自身越來越開心的事情。

本書精彩的内容和精闢的闡述,因爲是由「露過營」也就是有跑過敏捷的老手,搜集許多案例和自身經驗的成果。跳脫了坊間敏捷書籍大多著重在工具和方法,這本書直指核心的提供領導者和管理者需要具備的觀念,具備了這些觀念,也就能更善用敏捷的工具和方法,就像是把《九陽真經》的内功用心練好,《九陰真經》的外功就手到擒來了。

感謝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作者群和城邦出版集團的經濟新潮社共同打造這本書,嘉惠中文世界的企業和組織。

敏捷是經驗導向的過程(Empirical Process),沒有一本書可以代替讀者走過敏捷的旅程,此書也不例外。幸運的是這本書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可以幫助您避免許多的坑,走在相對有效與安全的路上,更能安心享受著旅途上的美好景色與體驗。

恭喜您踏上高效協作與幸福人生的旅程,願我們一同創造美好共好的世界。

善用引導技巧來克服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

五年前讀了克服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感覺書中的故事生動,說的道理也淺白易懂,但沒有頭緒如何去實踐。

最近因爲要準備團隊溝通相關的課程,因緣巧合之下五年後重新讀了這本書,發現了有效會議在團隊協作上的重要性,而有效的會議靠的是引導的技巧。

成爲有效團隊的五大障礙

第一個障礙:喪失信賴

使用深度匯談 (Dialogue) 中的技巧、善用 4F (Fact 事實、Feeling 感覺、Finding 發現、Future 未來) 的技巧幫助傾聽和同理、説話時運用焦點討論法 ORID讓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透明化。 閱讀全文〈善用引導技巧來克服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

也許你需要的是多一點瀑布 – 敏捷八不

English version published on T.8YTES 本篇文章為 Agile Me 2018 2019 台灣敏捷高峰會準備講稿,請按此觀看『敏捷八不』投影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禮運大同篇》

在 2014 年我剛剛開始接觸敏捷(Agile)時,當時我的角色是新加坡商鈦坦科技的總經理,我覺得敏捷(包含敏捷開發敏捷專案敏捷管理)在描繪的是一幅理想中的世界。就拿敏捷大家族中熱門的 Scrum方法 舉例來說,在 Scrum 團隊中沒有主管發號司令,工作由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完成,也沒有主管指派工作,每個人自行選擇工作事項。團隊成員不會偷懶,會盡力把事情做好,最後的工作成果則是由團隊共享。(註:產品待辦事項是由產品負責人 Product Owner 決定,但如何完成工作是由團隊決定)

簡單的說,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也是共產主義中理想社會的呈現。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但等到真的把頭洗下去,才發現完完全全不是這樣一回事! 閱讀全文〈也許你需要的是多一點瀑布 – 敏捷八不〉

別高談敏捷式管理說說如何落地(2) – 企業敏捷轉型工具箱

企業使用敏捷式管理的目標是讓企業可以快速反應市場的變化。讓產品或服務儘快推出面對市場,並依據取得的反饋來改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使其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具體的做法包含從大批量生產的思維,改為小批量生產試賣。

『面對敏捷轉型的浪潮,你準備好了嗎?』一文中我們介紹了敏捷轉型(Agile Transformation)的由來和精神,這一切聽起來都無限美好,但具體要如何落實敏捷式管理呢?

上一篇我們談了如何讓團隊敏捷化,現在我們來看看如何讓企業敏捷轉型。

如果你可以預測未來,你並不需要敏捷

但變革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什麼要變革。同樣的,在讓企業敏捷化之前,我們要先知道為什麼企業需要敏捷化。 閱讀全文〈別高談敏捷式管理說說如何落地(2) – 企業敏捷轉型工具箱〉

面對敏捷轉型的浪潮,你準備好了嗎?

『你今天敏捷了嗎?』

近期『敏捷』兩字開始在商業企業的書籍雜誌上出現,而到底敏捷是什麼意思呢?導入敏捷對企業組織的好處是什麼?會帶來什麼影響?有什麼缺點呢?

源於軟體開發的敏捷

敏捷(Agile)一詞是在 2001 年由一群軟體輕量型開發的實踐者在美國猶他州的聚會上提出的,以他們十多年的實踐經驗為基礎,他們提出了敏捷開發的四大價值觀:

個人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
可用的軟體 重於 詳盡的文件
與客戶合作 重於 合約協商
回應變化 重於 遵循計劃

也就是說,雖然右側項目有其價值,但我們更重視左側項目。

在過去的十多年,敏捷開發的各種方法論,如 Scrum看板方法極限編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在軟體和新創圈引起了一股旋風,也改變了如何軟體開發與製造產品的傳統觀念,大家耳熟能詳的許多公司如 Google、Facebook、Netflix 都已大量運用敏捷的方法在他們的日常營運中。在國外的資訊產業,大家在談論的已經是如何更好的使用敏捷,而不是要不要使用敏捷。 閱讀全文〈面對敏捷轉型的浪潮,你準備好了嗎?〉

跨職能團隊是否真的有效?- 『原來你才是絆腳石』書摘

在傳統組織中跨功能的團隊通常在危機時才會出現,他們會組建了一個瞭解危機的特別工作小組,並由小組成員全權負責解決該問題。

敏捷開發或 Scrum 中,我們常常強調團隊是要跨功能的成員組成。在傳統的企業,會按照功能來分部門或團隊,團隊成員的技能相對單一,像是QA部門與開發部門獨立分開。

而在敏捷式的組織,強調的是希望一個團隊可以自行從頭到尾交付給顧客價值(提供產品或服務),減少跨團隊溝通造成的延遲或資訊落差,所以成員的組成需要跨職能。

有一個蠻好的具象化比喻是不丹的傳說故事,和諧四友:大象、猴子、兔子和小鳥組成的團隊

雖然大象又巨大又強壯,還是需要敏捷的猴子才能摘下果實。但如果當初小鳥沒有吃下種子,讓種子跟著排泄到土壤中,就不會有樹的出現。而如果沒有兔子在土中挖洞,讓土壤通氣與保留水分,樹也不會長的又高又好。

以下是在『原來你才是絆腳石:企業敏捷轉型失敗都是因為領導者,你做對了嗎?』一書中,可以用來探索『跨功能團隊是否真的有效』的一個實驗。


探索12:跨功能團隊是否真的有效?

背景:在傳統組織中跨功能的團隊通常在危機時才會出現,他們會組建了一個瞭解危機的特別工作小組,並由小組成員全權負責解決該問題。 閱讀全文〈跨職能團隊是否真的有效?- 『原來你才是絆腳石』書摘〉

團隊自省是否能提高顧客滿意度?- 『原來你才是絆腳石』書摘

在某些情況下,工作可能是以「個案」為主(例如零售商店,醫生診所或諮詢櫃檯)而不是專注於專案,因此沒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時間,也就沒有工作節奏。因此,定期反思和學習就有些強人所難,且太過死板,員工很容易會有「我們在浪費時間」或「在你們這些蛋頭顧問後,我們決不會做這些蠢事」之類的想法。

敏捷開發或 Scrum 中強調的是持續改善,而持續改善的發生主要是靠團隊的反思或自省。

這一篇哈佛商業評論『再討厭,也要安排自省時間』也提到自省的重要性。Scrum 中甚至規定團隊在每個短衝結束時,要舉辦自省會議(Retrospective)以找出在下個短衝可以改善的工作流程。

但自省會議所花的時間真的值得嗎?要如何衡量它所帶來的效應呢?

以下是在『原來你才是絆腳石:企業敏捷轉型失敗都是因為領導者,你做對了嗎?』一書中,可以用來探索『團隊自省是否能提高顧客滿意度』的一個實驗。


探索22:團隊在規律的節奏中學習和反思,是否能提高顧客滿意度?

背景:在使用敏捷開發的軟體部門,定期舉辦自省會議是很常見的做法。在自省會議中,團隊成員會討論在過去兩三周內,他們從已交付軟體所獲得的成果學到了什麼。他們也從彼此間、與公司其他部門、或與顧客的互動中學習。根據筆者自己的觀察,從事其他工作的部門很少採取這種做法。

在某些情況下,工作可能是以「個案」為主(例如零售商店,醫生診所或諮詢櫃檯)而不是專注於專案,因此沒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時間,也就沒有工作節奏。因此,定期反思和學習就有些強人所難,且太過死板,員工很容易會有「我們在浪費時間」或「在你們這些蛋頭顧問後,我們決不會做這些蠢事」之類的想法。 閱讀全文〈團隊自省是否能提高顧客滿意度?- 『原來你才是絆腳石』書摘〉

信任是否可以幫助降低企業成本?- 『原來你才是絆腳石』書摘

差旅費用的申報耗人心神,也傳送出矛盾和另人不舒服的訊息:「雖然我們相信你可以做出許多重要的決定,但我們也認為你可能會欺騙我們。」收到這種訊息令人灰心,而且這樣的流程比起可能節省的成本,花費了更多的金錢和時間來防弊。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這個是永遠討論不完的問題,而這觀點也會影響企業中的政策和規定。

與其空口討論,不如直接來做個實驗吧!

以下是在『原來你才是絆腳石:企業敏捷轉型失敗都是因為領導者,你做對了嗎?』一書中,可以用來探索『是否可以利用信任來減少成本』的實驗。


探索2: 信任是否可以減少成本?

背景:另一個過度官僚例子是複雜的差旅費用管控,這個管控是假設員工會企圖欺瞞公司,所以就規定只能住哪類型的旅館,只能吃多少錢的食物等等。 閱讀全文〈信任是否可以幫助降低企業成本?- 『原來你才是絆腳石』書摘〉

原來你才是絆腳石 – 一本給變革領導者的企業敏捷轉型指南

在一年前審閱英文原版時我心中是非常激動的,邊看邊想:『如果能早幾年看到,就可以少走好多冤枉路』。要是本書能翻成中文版,對華文世界的企業一定大有幫助,因為敏捷只是心法,而本書就是補足理論和實踐之間差異的那片拼圖!

從 2014 年在公司內開始導入 Scrum 和敏捷Agile,然後接下來在組織面的種種演變,如建立跨功能的團隊裁撤QA部門、推動自省會議的發生、在團隊中不設組長、薪資公開化、推行團隊自組織、推動雙連結等等,我們的敏捷轉型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的資料都是針對 Scrum 在開發團隊中的應用,偏向技術面或產品面,談企業組織面的資料很少。二來敏捷式組織也是相對新的概念,別說中文了,連英文的資訊都非常有限。

所以在一年前有幸被邀請審閱 Company-wide Agility with Beyond Budgeting, Open Space & Sociocracy: Survive & Thrive on Disruption 一書,在閱讀時我心中是非常激動的,邊看我就邊想:『如果能早幾年看到,就可以少走好多冤枉路』。要是本書能翻成中文版,對華文世界的企業一定大有幫助,因為敏捷只是心法,而本書就是補足理論和實踐之間差異的那片拼圖!

而我的心願終於實現了!!!

『原來你才是絆腳石』一書已經在天瓏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新絲路和各大實體書店與大家見面!

9789864343140_bc1

閱讀全文〈原來你才是絆腳石 – 一本給變革領導者的企業敏捷轉型指南〉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