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e Tour Taichung 2017『空手、緊握、到放手 – 敏捷路上學到的5件事』台中敏捷旅程分享心得

收到 Max Lai 關於敏捷旅程台中的 Keynote 分享邀請時,我真的蠻高興的。第一因為出生於台中,對台中總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第二是分享的主題是組織轉型,剛剛好跟十月在新加坡敏捷年會分享的主軸相同,只要英翻中就好,順便一魚多吃

根據我在新加坡年會的經驗,原本預計講個40分鐘,但30分鐘就說完了,幸好因為談的是大家都會有的痛點和共同經歷,所以發問很熱烈,十多個提問把時間完美的佔到45分準時結束,大家都以為我是故意留很多時間提問的XD。比預期時間快的原因是上臺後的緊張語速加快,而且每次準備的故事都會東漏西漏,時間一定會快一些。而台中的分享時間是一個小時,讓我有點傷腦筋,要如何補足剩下的20分鐘又可以彌補我口條不好的缺點呢。 閱讀全文〈Agile Tour Taichung 2017『空手、緊握、到放手 – 敏捷路上學到的5件事』台中敏捷旅程分享心得〉

2016 年回顧與 2017 年展望

2016年初最大的希望是可以探索引導的威力,讓團隊內、團隊間的協作、與自組織能力能夠更上一層樓。回頭自省一下,自認有達到目標,探索了引導的效用和應用上的邊界。組織內部的引導也慢慢成為像呼吸一樣自然的行為,即使當場沒有 ScrumMaster,也會有自發的引導者站出來發便利貼、寫白板、掌控流程的進行。儘管跟專業引導者相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看剛剛畢業的夥伴引導談話的進行,跟十年前我自己做的相比,會議有效性至少提升了數十倍。 閱讀全文〈2016 年回顧與 2017 年展望〉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生命對談:愛、孤獨與死亡』對話參與心得

11705

第一次接觸薩提爾模式是在2014年看了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卷),書中提到四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如何達到一致性(Congruent)。接下來在 2016 年有幸參加陳茂雄老師的【教練系列-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理解如何用冰山來更了解自己、察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薩提爾提供了很簡單易懂的模型,而精進要靠不斷的練習,我特別喜歡這種不是靠理論或流程,而是靠自己體驗成長的方式。

從 1986 年開始薩提爾與他的學生們瑪莉亞(Maria Gomori)和 John Banmen 都有在臺灣開工作坊,蠻扼腕的是今年(2016)就沒有了。雖然今年在臺灣沒有工作坊,但瑪莉亞在台北還是有一場座談會【生命對談:愛、孤獨與死亡】by 家族治療大師 Maria Gomori × 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儘管我不喜歡座談會的形式,因為參加座談會我都會睡著,但想機會難得就參加了。 閱讀全文〈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生命對談:愛、孤獨與死亡』對話參與心得〉

『ScrumMaster的吃飯傢伙 – 引導出個夢幻團隊』- Agile Tour Taipei 2016 分享心得

15592330_1367580389943284_32988453_n

很榮幸被 Agile Tour Taipei 主辦單位邀請分享我們組織嘗試引導的經驗。雖然從三年前就開始土法煉鋼自己做引導,一年前也開始受 ICA 正規的引導訓練,並很幸運有機會在敏捷社群和引導的對談參與其中,照理說應該蠻多東西可以分享的。

但我真的不知道要分享什麼,因為引導是個非常廣大也非常形而上的主題,從會議的引導、日常生活習慣的引導、到引導式領導,每個主題都可以講個三天三夜。而且我希望參與者不是只是來聽聽,覺得引導好棒棒,而是可以有東西讓可以回去馬上實做應用。琢磨了好一陣子後,決定與其我來說引導如何好、如何有效,不如讓大家實際體驗一下被引導的感覺。 閱讀全文〈『ScrumMaster的吃飯傢伙 – 引導出個夢幻團隊』- Agile Tour Taipei 2016 分享心得〉

適合敏捷式組織的架構:全員參與制(Sociocracy)、認可決、雙連結

1c02089開始跑敏捷後會開始遇到一些跟傳統科層式組織格格不入的地方。科層式的組織架構的優點是中央決策,可以最大化命令與控制的力道。但在敏捷中強調的是讓第一線人員做出決策,傳統的組織就變成一個綁手綁腳的設計,所以如何讓組織架構成為產品開發的助力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初第一個找到的其他組織模式是弄合制Holacracy),也買了專門討論 Holacracy 的書 – 無主管公司 – 研究一下。看完後的第一印象不好,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作者一直強調要用就要整套用,All or Nothing。換句話說是要組織整體打掉重練,跟我看情況挑戰、摸著石頭過河、小步快跑的哲學不和。

第二個原因是太太太複雜了也太太太嚴謹了,從營運、角色定義、每個人職權、到會議如何開都有規範,還一定要規範出來,跟敏捷大家不分彼此一起把事情搞定的原則違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弄合制憲法,我最討厭規則連看都懶的看 XD

總之就是喜歡他的初衷但設計不對胃口,就擱下來了。直到參加新加坡的敏捷年會,聽到 Jutta Eckstein 主講的 Sociocracy – A means for true agile organizations。聽到興趣就來了,因為 Sociocracy (沒有正式中文翻譯,Wiki 上翻成全民政治,我偏好稱為全員參與制,簡稱全參制。)強調的是大原則,沒有制式的方法跑,給很大的彈性,可以進階的嘗試導入。 閱讀全文〈適合敏捷式組織的架構:全員參與制(Sociocracy)、認可決、雙連結〉

Scrum 中一個 Sprint 要排多少工作量? – 談談『成年人』

my_workload

最近台灣 Scrum Community 的 FB 社團非常熱鬧,有很多深度的討論,應該是天氣太冷了大家呆在家裡沒事做 XD

這個討論串談到一個Sprint應該排 80%,100% 還是 120% 的工作量?,被 John 點名了一定要扯淡一下的啦。 以下是我的回應:


今年有幸參加 Gerald Weinberg 和 Esther DerbyProblem Solving Leadership (PSL)工作坊,到現在還沒寫心得,因為太多點了不知如何寫起 XD

就說說其中一件與『成年人』有關的事件好了,在第二天的其中團隊活動結束後的 Retro,有一個夥伴出來分享,他說他很自責,因為他知道正確答案,但沒能說服團隊依照他的方案走,所以後來團隊失敗了。 閱讀全文〈Scrum 中一個 Sprint 要排多少工作量? – 談談『成年人』〉

重逢完全變態的超級數字力財務課程心得

雖然在大一時上過會計課,也有驚無險的低空飛過及格,但考完期末考後就快快忘記還給老師了。在2011時深深感到自己財會的知識不足,就上網找到了林明樟MJ老師的一日公開班『你一定要會的12個職場必修數字管理能力』,當時老師的撲克牌教學就讓我印象深刻,之後也開始跟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這些財務報表培養感情。(要看 MJ 老師目前的公開班點這裡

可惜大概看懂財報以後就沒有繼續深入研究,工作上也不會天天用到報表,就停留在外行人看熱鬧的階段。在 MJ 老師的財會課程後,陸續接觸了專案管理人力資源組織管理敏捷式開發(Agile / Scrum)、教練引導等等知識,也嘗試應用在組織內部,非常幸運的夥伴人數也在這五年成長了兩倍,而如何讓組織擴大的同時也保持文化和效率也一直是我們的焦點。 閱讀全文〈重逢完全變態的超級數字力財務課程心得〉

螞蟻、好自在、情欲流動 – 新加坡敏捷年會參與心得 Agile Singapore Conference 2016

新加坡敏捷大會也到『守破離』中的『離』了,在年會中已經沒人談 Scrum 或 Agile Mindset,主要談的是團隊的協作和怎樣的技術能力才能快速產生價值。

團隊協作談的是運用引導薩提爾模式、與認知心理學,來增加團隊溝通的效率。技術面主要是 Microservice,其他 Technical Practice 如 Automation Test,Refactor 和 Continous Delivery 已經是老生常談。雖然聽了很多,但要實做還是難度很高,根據 Agile Fluency,需要3-24個月的時間,團隊的技術能力才會跟上市場需要的發佈節奏,人生苦短啊。

關鍵字:Microserivce, Event Bus, Anti-Fragile, Facilitation, Safety, Collaboration 閱讀全文〈螞蟻、好自在、情欲流動 – 新加坡敏捷年會參與心得 Agile Singapore Conference 2016〉

體驗新加坡使用者體驗大會 – UXSG Conference 2016 參與心得

20160907_142301我不懂為什麼國際性會議都要在九月辦,在八月底的 IAF 亞洲引導者大會後,緊接著是九月初亞洲區使用者體驗盛會 UXSG,馬上十月初又有新加坡敏捷大會 Agile Singapore Conference ,連心得都來不及寫

心裏想的是當初報那麼多是要搞死誰啊,但 IAF 難得在台灣舉辦,UXSG 兩年才一次,加上公司今年主推 UX 不去又不太對, Agile Singapore Conference 我以前都沒去過,參加會議又可以短時間內取得產業最新的資訊,那就把自己搞死去吧。 閱讀全文〈體驗新加坡使用者體驗大會 – UXSG Conference 2016 參與心得〉

誤入引導的小白兔 – 2016 IAF Asia Conference 亞洲區引導者年會參與心得

先說結論,如果是 ScrumMaster 或有志與引導的朋友,絕對不能錯過這個引導的饗宴。(錯過了沒關係,明年在韓國飛一下就到了 XD)

原因很簡單,沒有一個活動可以讓你在短短四天內,玩到那麼多破冰活動、看到那麼多引導技巧和工具、聽到那麼多引導的洞見、與跟那麼多資深引導者交流。
(簡單的說就是知道引導的高標在那裡啦)

不負責任的觀察

20160903_084351

  1. 與會者 80% 的背景都是企管顧問或企業外部講師,運用引導將他們的課程更有效或組織改造更順利
  2. 參與者台灣占20%,中國約30%,印度10%,新馬10%,日韓5%,其他25%
  3. 女性約 70%,男性約 30%
  4. 大部分的引導年資都是十年起跳
  5. 最有趣的觀察:學引導的外表看起來都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以上
  6. 有遇到大企業內專職的引導者,但大部分企業都還是外聘引導者

閱讀全文〈誤入引導的小白兔 – 2016 IAF Asia Conference 亞洲區引導者年會參與心得〉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