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議題是總統擔任主席時,不認同投票表決的結果要求重新表決。
先聲明非關政治,我也沒有研究此會議的流程所以沒辦法判斷對錯。但這是很好的案例,來探討一個所有主管都會遇到的問題:『團隊決定的和我想要的不一樣怎麼辦?』 閱讀全文〈團隊決定的跟我想的不一樣!- 談參與式決策的技巧〉
在敏捷組織中,參與式決策被大量的使用,因為現在的環境變動太快,有成員的買單和真心認同,在執行時決策的意圖才能被真正落實。參與式決策的重點,在於讓大家覺得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都有被聽到,所以流程的設計是一門學問。
最近看到一則議題是總統擔任主席時,不認同投票表決的結果要求重新表決。
先聲明非關政治,我也沒有研究此會議的流程所以沒辦法判斷對錯。但這是很好的案例,來探討一個所有主管都會遇到的問題:『團隊決定的和我想要的不一樣怎麼辦?』 閱讀全文〈團隊決定的跟我想的不一樣!- 談參與式決策的技巧〉
關於校準這個概念我是從 The Art of Action (不服從的領導學)一書中學來的,我認為這是影響我蠻大的一個管理概念,之中的許多想法也暗合敏捷精神,如響應變化 重於 遵循計畫 (Responding to change over following a plan)。
不管在工作中還是敏捷開發,都有強調做價值的事,『有效』重要過『效率』(Effectiveness over Efficiency)。剛剛好在臉書上看到什麼是『有價值的工作』的討論,我覺得價值本來就是主觀的東西,沒有對錯,所以校準(Alignment)會比價值本身是什麼更重要。組織的方向是節約成本、研發為主、創意開放、流程至上,具體的做法都會不一樣。如果每個部門往公司的方向對準,每個團隊往部門方面對準,每個成員往團隊方向對準,那整體就超強啦。
關於校準這個概念我是多年前從 The Art of Action (不服從的領導學)一書中學來的,我認為這是影響我蠻大的一個管理概念,書中的許多想法也暗合敏捷精神,如響應變化 重於 遵循計畫 (Responding to change over following a plan)。(順帶一提,我覺得很多中文書名都跟內容不符,也許可以增加看書皮購買的興趣,但買了發現跟想像不同不是讓讀者感受更糟嗎?還是其實因為買書有看內容的是少數?越想越可怕 XD)
在組織中其實很多政策都是為了校準,確保下級單位有把上級的目標放在心裡,比如說 KPI 就是用胡蘿蔔與棒子的思維來校準。但為什麼我們花了很多心力在校準,但結果往往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呢? 閱讀全文〈欸對準一點 – 談校準的重要性(不服從的領導學心得)〉
冰山模型比較偏向幫助對方從行為開始探索他的內心,而互動要素偏向反思自己再表達前的心路歷程。互動要素有點類似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但互動要素更深層的挖起這些反應機制形成的原因。
對於薩提爾模式,比較常聽說的是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而今年在新加坡上到 Jean McLendon 和 Hugh Gratz 所引導的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反而對於冰山模型只是帶過,花比較多的時間在運用互動要素(Ingredients of an Interaction)。
我自己的看法是,冰山模型比較偏向幫助對方從行為開始探索他的內心,而互動要素偏向反思自己再表達前的心路歷程。互動要素有點類似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但互動要素更深層的挖起這些反應機制形成的原因。
先簡單介紹一下互動要素,在互動要素中一共有七個步奏
薩提爾理論的核心在於把日常生活中複雜的互動,簡化成三個面向:自我、他人、和情境(Self, Others, and Context)。然後依照對這三個面向的考量多寡,分成了五種應對的姿態。分別是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和一致。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維琴尼亞‧薩提爾“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 Virginia Satir
第一次接觸到薩提爾的概念是 2014 年開始導入敏捷,Odd-e 的 Stanly 推薦了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這一套書籍中,第三冊提到的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Congruent Action)。原本我想的是軟體管理跟心理學有什麼關係,後來慢慢接觸多了,也去參加溫伯格的問題解決領導者工作坊(Problem Solving Leadership),才了解到溫伯格認為軟體開發就是靠團隊的溝通和互動,所以沒有關注人的組織,是做不出有品質的軟體的。
近年來台灣敏捷社群的學習主軸也從方法論(Scrum、Kanban)、引導技巧、走向心靈路線 XD(當然還有硬工夫 DevOps)。去年參加陳茂雄老師的薩提爾冰山模式課程後,對薩提爾的理論有更一步的認識,但一直沒有真實面對自己的足夠勇氣去上薩提爾的工作坊。
直到今年 Odd-e 邀請 Jean McLendon 和 Hugh Gratz 在新加坡引導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因為機會難得不用飛美國,我就豁出去參加了。他們兩位在薩提爾的身旁學習了二十多年,直到薩提爾於 1988 年去世。也因為這次在新加坡難得的經驗,讓我有機會把過去三年從不同的書上、工作坊裏學到的各種薩提爾理論與技巧,統整在一起而有了整體性的了解。 閱讀全文〈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參與心得(Satir Growth Workshop)〉
讀到每个程序员都该知道的五大定理(5 laws every developer should know),感覺這些可以應用在系統設計上的定律,應用在社會和人生上也没有違和感。
文中提到的五個定律分别是
“只要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如果殺人祭天有用,就殺吧。但如果換另一個人還是有可能出錯,這時獵女巫是没有用的,系統性問題要用備源、防呆、容錯、再確認等等機制處理。
今天聽實習生們四個月實習的心得分享,蠻多的共通收穫是『第一次以團隊方式把事情做出來』,即使之前在學校有專題團隊,但也是各自分工不合作,大家分派工作最後再組合起來。而在實習過程中,成員利用 Scrum 的方式,及時了解每個工作的進度,互相支援遇到的問題,密集的分享和學習,還有一群很雞婆的哥哥姐姐們噓寒問暖,都是之前沒有的體驗。
回想我們從小都聽說要『德智體群美』五育俱全,但我之前也從來不知道群育是什麼,頂多就是玩玩團康,組組球隊。學校不但不鼓勵還懲罰合作的行為(比如作弊 XD)。但不能怪老師,我想除了投票『服從多數、尊重少數』,老師也沒有受過如何教導團隊合作的訓練。
我也是在這幾年在 Scrum 中找到答案,除了快速迭代、適應變化這個優點外,我覺得 Scrum 的重點價值是以團隊為主體運作,讓團隊取得個人所沒有的特性,比如團隊比個人反脆弱、團隊比個人的視野更廣、盲點更少。但要讓團隊有這些特性不是容易的事,我認為有三個觀察點:
我在領導者的蜕變一書中最大的學習是:不同思維的階段有不同的修練,需要不同的協助。
書中說對如何識别思維,和如何提升思維解釋的很詳細,他把思維模型分為四種:以我為尊、規範主導、自主導向、内觀自變。
而我的記憶力不是很好,每次要說概念這都說不清楚,剛好最近又跟伙伴瞎扯到多次元,如星際效應、三體等等不同次元的互動情况。因有互相印證的地方,又容易記,就分享給大家我的 Mapping table。
要靠高維度協助低維度升級,因低維度無法理解高維度,就像小朋友(三維)撕漫畫(二維),漫畫上的角色没辦法理解發生什麼事,只會覺得外星人出現。
而我認為至少要二維願意往三維的思維才適合跑敏捷。
【如何幫助思維升級】
一維到二維:提供具體範例和操作方法(守)
二維到三維:協助重新定義和質疑權威(破)
三維到四維:引導揭露假設與質疑應然(離)
四維以上:持續探索未知觀點
【不同維度的思維】
一維思維【直線】:只有『我』的觀點,跟我不一樣的觀點不存在,如直線以外都是未知。
二維思維【平面】:我和他人的直線構成平面成為『我們』的觀點,跟我們一樣就是對,不一樣就是錯,就如同紙的兩面。
三維思維【立體】:眾多個不同觀點交錯形成『我、他人、情境』立體化的思維,可以從上下左右多個角度思考並保持主體性,可運用别人的觀點强化自己的論點。
四維思維【單形】:利用别人的觀點升級自己的思維系統。相對三維而言,四維不利用别人觀點强化自己論點,甚至會改變每次的互動模式,不惜把思維系統曝露在風險中。
【一千年前的敏捷宣言】
很久很久以前,唐太宗李世民放了三百多個死刑犯回家,說明年秋天時回來報到再殺他們頭。到第二年時,没想到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死刑犯竟然一個没少的回來送死。
在那個時代,没有半個人在路上病死、老死、或被野獸吃掉,真的是老天保佑。唐太宗龍心大悦,認為在自己用心良苦的教化下,連死刑犯都變好人講信用,就把三百多個犯人都大赦放生,傳為千古佳話。
直到宋朝反骨的歐陽修把這事件批評說這是從上到下串通演出的撒狗血劇情(上下交相賊),從一開始就劇透了。皇帝要聖名,放走了就算不回來也没損失。萬一真的有人跑了,長眼的官員也知道要抓幾個替死鬼充數。囚犯也不是白痴,知道皇帝要耍仁慈,回來的一定不會死,打個折大不了去邊彊種菜。
歐陽修在《縱囚論》說:『不可爲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爲高,不逆情以幹譽。』
超譯:『有智慧的人不會笨到去設計不能普遍適用的規定。規定要從人性出發,不是跟大家不一樣就是厲害,也不要挑戰人性來刷版面。』
簡單的說,就是敏捷宣言第一條所說的:
【個人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
只要是有權限可以制定規定的主管,都應該好好思索這句話。
圖片來源:https://memesuper.com/categories/view/37ee3d0030e724c6a90cd001224b8d7fa07d1569/human-nature-meme.html
相信每個問題都有正確答案,這是我受過理工訓練後最大的恩賜,也是最大的業障。所以我剛剛接觸引導的時候,最大的疑惑是『花了這麼多時間引導和討論,但這結論真的是正確的嗎?』。
比如說討論主題是『有效團隊合作的要素有那些?』,可能有些結論是强勢領導加服從紀律,有些說是僕人式領導加自由發揮,有些要素可能還互相矛盾,比如和同事有深刻的私交超友誼更好,相對於下班後絕對不要跟同事碰面卸下面具露出真面目。甚至可能同一群人討論出來的結論,三天後再討論一次的結果又變了,那到底哪個是正確的答案呢? 閱讀全文〈初一十五不一樣 – 引導後的結論是正確答案嗎?〉
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某些人成功?成功靠的是實力還是運氣?
看完這本『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後,我覺得這本書根本是西方版本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命:天生資質與時代趨勢
運:家庭教育
風水:身處環境的文化
積德:廣結善緣建立關系
讀書:持續練習一萬個小時
成功是偶然的時間空間加上必然的勤奮努力。換句話說,成功靠的大都是機緣,出生的地點、環境、日期、所在的文化,都決定了我們能到達的大約高度,而我們自身能掌控的只有一萬小時的練習,和選擇對的環境(孟母三遷是有根據的)。 閱讀全文〈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閱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