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的思維模型 – 領導者的蜕變心得

我在​領導者的蜕變一書中最大的學習是:不同思維的階段有不同的修練,需要不同的協助。

書中說對如何識别思維,和如何提升思維解釋的很詳細,他把思維模型分為四種:以我為尊、規範主導、自主導向、内觀自變。

而我的記憶力不是很好,每次要說概念這都說不清楚,剛好最近又跟伙伴瞎扯到多次元,如星際效應三體等等不同次元的互動情况。因有互相印證的地方,又容易記,就分享給大家我的 Mapping table。

  • 以我為尊:一維
  • 規範主導:二維
  • 自主導向:三維
  • 内觀自變:四維


要靠高維度協助低維度升級,因低維度無法理解高維度,就像小朋友(三維)撕漫畫(二維),漫畫上的角色没辦法理解發生什麼事,只會覺得外星人出現。

而我認為至少要二維願意往三維的思維才適合跑敏捷。

【如何幫助思維升級】
一維到二維:提供具體範例和操作方法(守)

二維到三維:協助重新定義和質疑權威(破)

三維到四維:引導揭露假設與質疑應然(離)

四維以上:持續探索未知觀點

【不同維度的思維】
一維思維【直線】:只有『我』的觀點,跟我不一樣的觀點不存在,如直線以外都是未知。

二維思維【平面】:我和他人的直線構成平面成為『我們』的觀點,跟我們一樣就是對,不一樣就是錯,就如同紙的兩面。

三維思維【立體】:眾多個不同觀點交錯形成『我、他人、情境』立體化的思維,可以從上下左右多個角度思考並保持主體性,可運用别人的觀點强化自己的論點。

四維思維【單形】:利用别人的觀點升級自己的思維系統。相對三維而言,四維不利用别人觀點强化自己論點,甚至會改變每次的互動模式,不惜把思維系統曝露在風險中。

初一十五不一樣 – 引導後的結論是正確答案嗎?

相信每個問題都有正確答案,這是我受過理工訓練後最大的恩賜,也是最大的業障。所以我剛剛接觸引導的時候,最大的疑惑是『花了這麼多時間引導和討論,但這結論真的是正確的嗎?』

比如說討論主題是『有效團隊合作的要素有那些?』,可能有些結論是强勢領導加服從紀律,有些說是僕人式領導加自由發揮,有些要素可能還互相矛盾,比如和同事有深刻的私交超友誼更好,相對於下班後絕對不要跟同事碰面卸下面具露出真面目。甚至可能同一群人討論出來的結論,三天後再討論一次的結果又變了,那到底哪個是正確的答案呢? 閱讀全文〈初一十五不一樣 – 引導後的結論是正確答案嗎?〉

『ScrumMaster的吃飯傢伙 – 引導出個夢幻團隊』- Agile Tour Taipei 2016 分享心得

15592330_1367580389943284_32988453_n

很榮幸被 Agile Tour Taipei 主辦單位邀請分享我們組織嘗試引導的經驗。雖然從三年前就開始土法煉鋼自己做引導,一年前也開始受 ICA 正規的引導訓練,並很幸運有機會在敏捷社群和引導的對談參與其中,照理說應該蠻多東西可以分享的。

但我真的不知道要分享什麼,因為引導是個非常廣大也非常形而上的主題,從會議的引導、日常生活習慣的引導、到引導式領導,每個主題都可以講個三天三夜。而且我希望參與者不是只是來聽聽,覺得引導好棒棒,而是可以有東西讓可以回去馬上實做應用。琢磨了好一陣子後,決定與其我來說引導如何好、如何有效,不如讓大家實際體驗一下被引導的感覺。 閱讀全文〈『ScrumMaster的吃飯傢伙 – 引導出個夢幻團隊』- Agile Tour Taipei 2016 分享心得〉

適合敏捷式組織的架構:全員參與制(Sociocracy)、認可決、雙連結

1c02089開始跑敏捷後會開始遇到一些跟傳統科層式組織格格不入的地方。科層式的組織架構的優點是中央決策,可以最大化命令與控制的力道。但在敏捷中強調的是讓第一線人員做出決策,傳統的組織就變成一個綁手綁腳的設計,所以如何讓組織架構成為產品開發的助力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初第一個找到的其他組織模式是弄合制Holacracy),也買了專門討論 Holacracy 的書 – 無主管公司 – 研究一下。看完後的第一印象不好,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作者一直強調要用就要整套用,All or Nothing。換句話說是要組織整體打掉重練,跟我看情況挑戰、摸著石頭過河、小步快跑的哲學不和。

第二個原因是太太太複雜了也太太太嚴謹了,從營運、角色定義、每個人職權、到會議如何開都有規範,還一定要規範出來,跟敏捷大家不分彼此一起把事情搞定的原則違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弄合制憲法,我最討厭規則連看都懶的看 XD

總之就是喜歡他的初衷但設計不對胃口,就擱下來了。直到參加新加坡的敏捷年會,聽到 Jutta Eckstein 主講的 Sociocracy – A means for true agile organizations。聽到興趣就來了,因為 Sociocracy (沒有正式中文翻譯,Wiki 上翻成全民政治,我偏好稱為全員參與制,簡稱全參制。)強調的是大原則,沒有制式的方法跑,給很大的彈性,可以進階的嘗試導入。 閱讀全文〈適合敏捷式組織的架構:全員參與制(Sociocracy)、認可決、雙連結〉

重逢完全變態的超級數字力財務課程心得

雖然在大一時上過會計課,也有驚無險的低空飛過及格,但考完期末考後就快快忘記還給老師了。在2011時深深感到自己財會的知識不足,就上網找到了林明樟MJ老師的一日公開班『你一定要會的12個職場必修數字管理能力』,當時老師的撲克牌教學就讓我印象深刻,之後也開始跟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這些財務報表培養感情。(要看 MJ 老師目前的公開班點這裡

可惜大概看懂財報以後就沒有繼續深入研究,工作上也不會天天用到報表,就停留在外行人看熱鬧的階段。在 MJ 老師的財會課程後,陸續接觸了專案管理人力資源組織管理敏捷式開發(Agile / Scrum)、教練引導等等知識,也嘗試應用在組織內部,非常幸運的夥伴人數也在這五年成長了兩倍,而如何讓組織擴大的同時也保持文化和效率也一直是我們的焦點。 閱讀全文〈重逢完全變態的超級數字力財務課程心得〉

螞蟻、好自在、情欲流動 – 新加坡敏捷年會參與心得 Agile Singapore Conference 2016

新加坡敏捷大會也到『守破離』中的『離』了,在年會中已經沒人談 Scrum 或 Agile Mindset,主要談的是團隊的協作和怎樣的技術能力才能快速產生價值。

團隊協作談的是運用引導薩提爾模式、與認知心理學,來增加團隊溝通的效率。技術面主要是 Microservice,其他 Technical Practice 如 Automation Test,Refactor 和 Continous Delivery 已經是老生常談。雖然聽了很多,但要實做還是難度很高,根據 Agile Fluency,需要3-24個月的時間,團隊的技術能力才會跟上市場需要的發佈節奏,人生苦短啊。

關鍵字:Microserivce, Event Bus, Anti-Fragile, Facilitation, Safety, Collaboration 閱讀全文〈螞蟻、好自在、情欲流動 – 新加坡敏捷年會參與心得 Agile Singapore Conference 2016〉

一回生、兩回熟 – 公司內開放空間會議第二彈

今年中內部討論要不要辦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時,就決定今年至少要辦兩次,讓參與者可以比較兩次的差異性。所以在六月第一次舉辦後就接著安排九月的開放空間,第一次的主題是:『What can we do to support each other grow? / 我們要做那些事情來相互支持成長?』,而這次的主題定為:

我們要如何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創造最大的影響?  
How can we create the most impact in the next 3 months?  

稍作改變的活動規劃

跟第一次的主題相比,第二次的主題刻意訂的範圍小一點,比較聚焦。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組織文化比較行動導向,太發散或天馬行空的發想怕大家覺得浪費時間。二是也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其實主題或討論結果可以實踐在工作上面。 閱讀全文〈一回生、兩回熟 – 公司內開放空間會議第二彈〉

找出組織無法變敏捷的阻礙 – 團隊共創法實做

14441077_10154328911255751_5785789802293353355_n當敏捷遇上引導的談話發生後,David, Abraham 和 Vicky 就進入了籌備模式,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如何設計流程,才能讓參與的夥伴可以在表訂時間2.5個小時內得出共識。

當場 Vicky 的引導創造了讓大家安全說話的環境,我自己感覺到大家發言到欲罷不能,如沒有受限於時間因素,命名出來的群組名字有機會更直指核心。由於參加的夥伴來自個個不同組織,有開發團隊、ScrumMaster、Product Owner、主管等等角色,產出的結果應該蠻有代表性。

結論是推行敏捷會遇到以下的阻礙:

1. 現在好好的幹嘛改變
2. 團隊不知道如何建立信任
3. 對敏捷的導入沒有共識
4. (主管/ScrumMaster) 的引導技巧不夠
5. 團隊溝通不夠有效
6. 高層的信任和支持不夠
7. 傳統的績效管理不適用
8. 不知道如何用 Agile 處理(範圍時程)硬梆梆的專案
9. 工程和領域的技能不夠
10. (因資源有限)角色重疊混淆
11. (不知道如何)讓member 感受到結果的價值
12. 缺乏跨界交流的機會 閱讀全文〈找出組織無法變敏捷的阻礙 – 團隊共創法實做〉

敏捷X引導 – 讓Scrum團隊自組織的具體方法

在開始時跑 Scrum 時就自己腦補,所謂引導就是『引誘+誤導』團隊乖乖按照自己的既定方向走 XD。所以去讀了些心理暗示與影響力的書,在會議前先設想期待的結果,設下陷阱讓團隊講出自己的答案。

大多數時候過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劇本發生,而當自己預期的答案沒有出來時,就用誘導式問題(Leading Questions)讓團隊就範,讓自己的答案從團隊成員的嘴巴中說出來。如果爭議太大的議題,就先埋好暗樁,適時的跳出來帶一下風向。

(English version published on T.8ytes 英文版發表於 T.8ytes)

在我2014年剛剛開始接觸 Scrum 的時候,覺得 ScrumMaster 是個神一般的存在,不但要幫助團隊了解 Scrum 架構與敏捷精神、支持團隊提升技術能力 、教導團隊如何自組織、移除團隊成長的障礙、協助 Product Owner 產出價值最大的化的 Product Backlog、解決組織中影響團隊運行的阻礙,更扯的是他跟團隊是平行單位,完全沒有叫人做事的權力,乾脆找超人還比較容易 XD

以上職責要一個人全部做到非常挑戰,但一個個分開個別來看,至少都還看得懂要做些什麼。但其中最令我困惑的是提到 ScrumMaster 要引導團隊的部分,而且還特別強調這部分的重要性,但引導(Facilitate)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閱讀全文〈敏捷X引導 – 讓Scrum團隊自組織的具體方法〉

再探深度匯談 – 在公司組織內舉辦引導課程

13882322_10154171839850751_4905876045348601431_n

自從2015年參加ICA的深度匯談後,就深深的被引導(Facilitation)的魔力吸引,也認為引導的確可以讓團隊的對話進入更深的層次,進而產生讓團隊產生改變的動力。

因為今年公司邀請 ICA 到新加坡進行一系列的引導三堂課程,從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ORID)開始、到團隊共創法(Consensus Workshop)、最後一堂是深度匯談(Dialogue),三堂課都帶給新加坡夥伴們不同的驚喜。(詳細ICA 課程列表由此進閱讀全文〈再探深度匯談 – 在公司組織內舉辦引導課程〉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