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探索自我工具 – 互動要素(Ingredients of an Interaction)

冰山模型比較偏向幫助對方從行為開始探索他的內心,而互動要素偏向反思自己再表達前的心路歷程。互動要素有點類似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但互動要素更深層的挖起這些反應機制形成的原因。

對於薩提爾模式,比較常聽說的是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而今年在新加坡上到 Jean McLendon 和 Hugh Gratz 所引導的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反而對於冰山模型只是帶過,花比較多的時間在運用互動要素(Ingredients of an Interaction)。

我自己的看法是,冰山模型比較偏向幫助對方從行為開始探索他的內心,而互動要素偏向反思自己再表達前的心路歷程。互動要素有點類似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但互動要素更深層的挖起這些反應機制形成的原因。

先簡單介紹一下互動要素,在互動要素中一共有七個步奏

  1. 感知資料(Sensory Data)
    1. 聽到/看到/聞到/觸覺
  2. 意義(Meanings)
    1. 對你來說這些代表什麼意義
  3. 感受(Feelings)
    1. 你的感受是什麼
  4. 感受的感受(Feelings about Feelings)
    1. 對於這些感受你有什麼感受
  5. 防衛機制(Defenses)
    1. 之前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
  6. 表達習慣(Rules about Commenting)
    1. 之前都是怎麼表達
  7. 反應(Response)
    1. 你現在打算怎麼反應

閱讀全文〈薩提爾探索自我工具 – 互動要素(Ingredients of an Interaction)〉

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參與心得(Satir Growth Workshop)

薩提爾理論的核心在於把日常生活中複雜的互動,簡化成三個面向:自我、他人、和情境(Self, Others, and Context)。然後依照對這三個面向的考量多寡,分成了五種應對的姿態。分別是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和一致。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維琴尼亞‧薩提爾

“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Virginia Satir

第一次接觸到薩提爾的概念是 2014 年開始導入敏捷,Odd-e 的 Stanly 推薦了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這一套書籍中,第三冊提到的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Congruent Action)。原本我想的是軟體管理跟心理學有什麼關係,後來慢慢接觸多了,也去參加溫伯格的問題解決領導者工作坊(Problem Solving Leadership),才了解到溫伯格認為軟體開發就是靠團隊的溝通和互動,所以沒有關注人的組織,是做不出有品質的軟體的。

近年來台灣敏捷社群的學習主軸也從方法論(Scrum、Kanban)引導技巧、走向心靈路線 XD(當然還有硬工夫 DevOps)。去年參加陳茂雄老師的薩提爾冰山模式課程後,對薩提爾的理論有更一步的認識,但一直沒有真實面對自己的足夠勇氣去上薩提爾的工作坊。

直到今年 Odd-e 邀請 Jean McLendonHugh Gratz 在新加坡引導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因為機會難得不用飛美國,我就豁出去參加了。他們兩位在薩提爾的身旁學習了二十多年,直到薩提爾於 1988 年去世。也因為這次在新加坡難得的經驗,讓我有機會把過去三年從不同的書上、工作坊裏學到的各種薩提爾理論與技巧,統整在一起而有了整體性的了解。 閱讀全文〈薩提爾成長工作坊參與心得(Satir Growth Workshop)〉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