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團隊不經意的闖入了一場深度匯談,在那場合中一半是專業企業講師、顧問或教練,另一半就是我們的夥伴們。參加後我自己感覺好像可接收的頻率增加了,也可以說自己的對言語的感受敏感度提高了說的像是黑洞頻率 XD。
這次體驗讓我更加相信引導能力不但是ScrumMaster的必修課程,也是所有主管或資深人員必需修煉的能力。
最初是經由 Odd-e Steven 的推薦知道這個組織 ICA(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文化事業學會),使命是在國際推廣引導,而ICA台灣在其他國家也很活躍。
在跟ICA的Larry聯絡過後,才知道ICA在台北每年都有一整個系列九堂的引導師課程,從結構化的引導方式到心理層面,約每隔一個月開一堂。課程進行方式是中英雙語,Larry英文主講,有講師現場口譯。而因為今年中才知道這系列,所以選擇從深度匯談(Dialogue)開始參加。
冒險,讓對話更深入
我以前會覺得給團隊安全的環境是最重要的。但這兩天下來,我認知到除了安全的環境,團隊成員還要願意冒風險,才能有深入探索、創造有意義的對話。打安全牌、客套應對是不可能讓人與人產生深度的聯結的,可以做的是從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驗開始。
有效的對話要平衡安全感和冒險。只注重安全感避免冒險曝露弱點,就少了深入探索學習的機會。而冒險曝露弱點忽略安全感,可能因為受傷而喪失之後對話的機會。
不評斷,讓聯結更緊密
貼標籤(Labeling)是我們跟人交往最常使用的方法,因為這很簡單又快速,不用處理那麼多資訊。比如說:他是好人,他領導能力很好,他就是愛發牢騷。但標籤一貼上,我們就會選擇性的接受符合標籤的訊息來證實自己的想法(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自我驗證預言)。
但我們是沒有辦法完全去除標籤的,只能先讓自己意識到情緒和察覺自己在貼標籤,盡可能減少在聆聽時的評斷。
深度匯談無法期待結果
在結構化的引導方式中,引導師要以團隊為主體,像個隱形人般幫助團隊產出結果。而在深度匯談中,引導師是團隊的一員,會跟著團隊的意向走,所以可能是沒有結果的。
深度匯談最大的意義,是幫助團隊成員聯結,從個別的【我】集合成【我們】的歸屬感。
既然沒辦法期待結果,那什麼時候用呢?Larry分享他的做法都是先做結構化的引導,在安全感跟互信都有一定程度時才做深度匯談。不止要考慮團隊成員的安全感,管理層的安全感通常更脆弱。他在應用時并不會特別說這是深度匯談,而平常的對話他也會應用深度匯談的元素。
(備註:Larry建議ScrumMaster從結構化的引導方式開始參加,比較容易把所學帶入工作上。而深度匯談因為是很深入的心理層次,比較適合有一定管理或人際溝通經驗才參加。但因為我們太想了解引導了,所以還是不自量力的報名啦)
在深度匯談時,Larry大都選擇不回應問題,交由同學互相回應,以下的問答都是在課後閒聊發生的。
花時間不算一種方法
在閒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一個夥伴說到:『團隊需要更多時間。』
Larry也參與對話說到:『你當然可以選擇讓時間來處理,但時間就是時間,我們沒辦法製造時間。除了選擇讓時間處理,也許可以選擇找其他方法。』
如何判斷引導師的表現?
有個身為ScrumMaster的夥伴,問到身為一個引導師,怎麼判斷自己做的好不好。(這也是ScrumMaster會常自問的問題吧)
Larry回答說:『我很偷懶的把這個問題交給客戶思考,如果他判斷我有幫助,那他會回來找我。』
我的解讀,如果團隊判斷ScrumMaster有幫助,那他們會選擇要ScrumMaster。
如何判斷引導師對團隊的幫助?
我又追問:『那你如何評量自己對團隊有多少幫助呢?』
Larry回答:『會用三個問題問自己。
第一,我是否在當時做到最好的表現?
第二,團隊是否做到他們當時最好的表現?
第三,團隊的成果如何,特別是團隊整體的成長?
比如專案失敗,但團隊學習而且掌握讓下次更好的方法,那團隊就有成長,可以幫助組織長期成功。反之,專案成功了,但是靠著某個成員獨挑大樑,其他成員只學到,下次要只要跟著大神就好,那團隊就沒有成長。』
後記
相隔一年後,跑去跟新加坡夥伴上同樣一堂課,又有不同的體驗,請參考再探深度匯談 – 在公司組織內舉辦引導課程。
深度匯談是營造讓一個團隊暢所欲言、加深聯結的環境
深度匯談(Dialogue)是一種深層的對話,讓我們探索自己是如何架構與詮釋自己的日常經驗。深度匯談是在互相尊重的環境中進行持續地探詢。 深度匯談創造了一個團體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團隊成員能夠探索一些難度高的議題,同時能安心的表達想法與感覺。深度匯談能夠帶領你及團隊成員跳脫經常導致誤解與溝通不良之現象如:對/錯、我們/他們、贏/輸等對立情境。
深度匯談可使團體產生一種因分享而有的深入瞭解,最終目的會幫助一個團隊,因有充分的資訊,可達成更快的決議,並以更投入的承諾及行動貫徹所作之決策。其成效遠勝於傳統上只注重於問題解決與決策制訂之團隊學習方式。- 節錄自ICA課程說明
更多課程資訊請按此。
圖片來源:http://www.benheyman.com/exit-the-comfort-zone-taking-risks-getting-ahead/
當天上課對你們團隊印象深刻,不但參加的人很多,而且在Comapssionate Listening中提供Issues, 豐富了演練的內容。上課時想到有印象看過Blog與你們有關,現在終於知道哪一位同學是格主了!這次因為分組關係沒機會互動,希望未來上課有機會再碰面!
沒想到有同學是讀者,超級驚喜!
明年的課程我們會持續參加,希望能有機會跟您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