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比較常做教育訓練,教育訓練最重要的就是可以讓夥伴在工作上應用所學,所以去查了查教育理論,看有沒有什麼仙丹妙藥可以把東西灌到夥伴的腦中。
查出來結果令人灰心,講師可以做的東西實在非常有限啊。
這幾年比較常做教育訓練,教育訓練最重要的就是可以讓夥伴在工作上應用所學,所以去查了查教育理論,看有沒有什麼仙丹妙藥可以把東西灌到夥伴的腦中。
查出來結果令人灰心,講師可以做的東西實在非常有限啊。
你公司裡的HR在做些什麼呢?
是算薪水,排假,辦活動,徵才找人,績效考核,安排教育訓練,還是打造公司文化?
要想要導入敏捷開發,除了主管的支持,還要爭取HR站在同一戰線。HR在做什麼可會深深影響組織的敏捷程度和敏捷的導入方法啊。
在 Certified Scrum Master 課程中學習的是Scrum 的理念和架構,但在如何做一個好的Scrum Master著墨不多。Yves覺得如果要套入傳統企業中,比較相近的角色是引導者。
在台灣對引導者(facilitator)這名詞比較陌生,在國外是一個行之有年的角色,主要是從一個第三者的觀點,從旁協助(用引導或促成的方式)讓事情發生。引導者本身并沒有控制的權限或甚至對討論主題的專業,他運用引導的技巧讓大家共同找出答案并朝目標前進。很多公司在開會,特別是年度會議時,會從外部找專業的引導師,幫助公司回顧和找出營運的方向。
6/30/2015 參加了Agile Brewery,活動是由 TomTom 和 Rally 全額贊助,不但免費食物豐富還有啤酒供應,真是佛心來的。
今天主講是TomTom荷蘭來的資深技術副總,Han Schaminee,有超過40年專案管理經驗。
之前有討論過如何衡量團隊的產出和價值,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如何衡量個別開發人員(包含Programmer,Tester 和 Designer)的產能。
情境一,假設你是督導建金字塔的其中一個拖拉隊的工頭,團隊裡面有三個如上圖,兩個很賣力在工作,另一個很反骨,整天都在吵為什麼輪子不用圓的之類的,吵歸吵,大夥每個月還是可以運20趟。你是工頭,每個月底加菜金的時候要怎麼分呢?
江湖上軟體開發有兩個大門派,第一個門派歷史跟軟體一樣久,心法是以流程為主軸,正式名稱瀑布式開發(Waterfall),最具代表的武功就是CMMI,幾年前台灣政府大力推動支持。另一個門派在1990年代異軍突起,心法是以人為主軸,正式名稱為敏捷式開發(Agile),最知名的武功是Scrum。
江湖上軟體開發(或專案管理)有兩個大門派,第一個門派歷史跟軟體一樣久,心法是以流程為主軸,正式名稱瀑布式開發(Waterfall),最具代表的武功就是 CMMI,幾年前台灣政府大力推動支持。另一個門派在1990年代異軍突起,心法是以人為主軸,正式名稱為敏捷式開發(Agile),最知名的武功是 Scrum,但在台灣則是這一兩年才開始熱門起來,近年因爲許多公司的敏捷轉型成功,業界也把敏捷式開發的概念延申到敏捷式管理中。(註:Scrum 的原始意思是橄欖球的爭球動作,在軟體界沒有翻譯成中文,都是直接叫 Scrum)
關於軟體開發最經典的問題就是,要如何評量開發團隊?這不但是管理人員最頭痛的問題,連開發人員也很想知道自己怎麼被評量的。我們來看看能不能由產品(程式)或生產線(開發人員)上,找些東西幫助管理人員對開發團隊打分數。
總算有機會去參加 AppWorks Demo Day。新創是這幾年很熱門的話題,Yves覺得企業重點還是在獲利,而注資只是把規模放大的工具,所以對有些新創只需要把量衝大,獲利等大了自然就有的觀念沒辦法認同。不管是不是新創,商業模式都是基本核心啊。 閱讀全文〈AppWorks Demo Day #10 – 活動感想〉
Scrum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情是一本介紹Scrum緣起的書,作者Jeff Sutherland是Scrum發起者之一。書中并沒有談Scrum的運行方法,主要是著墨在Scrum的歷史和背後的思維。適合想看Scrum故事,跟跑Scrum後想更了解歷史背景和理論的人,如果要看如何跑Scrum,看Scrum Guide或Scrum Primer都有很具體的說明。
敏捷開發到底是理想主義(激進主義)還是保守主義?
在往下看下去之前,先回答以下三個題目看看自己是理想主義(左派)還是保守主義(右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