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裡說不要心裡很想要 – 同樣的價值觀應有不同的行為嗎?

20131108042339671

在某次的敏捷社群聚會中,分享了我們新加坡公司在導入敏捷後,制度上有些改變,比如說薪資的透明化、移除Scrum Team的個人績效評量、升遷由自己發起等等。也說到最讓大家遲疑的,就是要公開薪資的部分,但公開後一年後也感覺不到明顯的變化,反而讓大家少花時間在無意義的猜其他人薪資上。

『那台灣這邊呢?薪資有公開嗎?』講到正高興時,有朋友問到
「很可惜沒有,時機還沒有到」我有點慚愧的回答到
『你們公司在不同國家的辦公室價值觀一樣嗎?』
「價值觀是一樣啊,或是說,至少我們努力的讓所有地方和人價值觀一致。」
『我覺得你們做的跟說的不一樣,如果價值觀都一樣的話,為什麼不同地點會有不同的做法?』
「…」

這位朋友的問題好有深度,我喜歡。但要好好回答其實是有難度的,花些時間想一下要怎麼表達。

「請問你有小孩嗎?」應該會被認為心虛所以轉移話題吧
『有啊。』
「我相信你會嘗試教導你的價值觀給孩子吧?」
『當然咯。』
「假設你的價值觀都沒變,在小孩子五歲、十歲、或十五歲時,你會用一樣的方法傳達你的價值觀嗎?」
『應該不會。』
我們也是一樣的情形,秉持著一樣的價值觀,但因環境或人員的關係,所以有不同的做法。
『…』希望這個解釋還不算強辯 XD


要謝謝這位朋友的問題,讓我對表裡如一又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去年讀了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這套書,是近年來讀的最吃力、也是收穫最多、讓我對敏捷的思維改變最大的書。其中相對最容易是第三冊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裡面談到的是如何跟人相處,甚至跟自己相處,并應用到著名心理學家薩提爾的概念。

(先別罵掛羊頭賣狗肉,明明是談軟體管理,怎麼變成自我成長的書啦!Agile 敏捷開發就是以人為本,把人這最關鍵的因素搞定,才能做出好的軟體。)

而要能跟人或自己相處,需要的是表裡如一(Congruent Actions)。

(我覺得關照全局的行為很繞口,代表的意思是心裡想的跟實際上做的是一致的,簡稱做表裡如一。)

如何利用薩提爾模型(Satir Model)達到表裡如一

如要做到表裡如一,我們在行動前要先考慮到三個面向。

the-emperors-new-clothes-meaningful-interactions-in-stressful-situations-63-728

1. 自己(Self):

我的期待是什麼?我的需求是什麼? 我的能力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我會有什麼影響?

2. 別人(Others):

別人的期待是什麼?別人的需求是什麼? 別人的能力是什麼?別人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別人會有什麼影響?

3. 情境(Context):

現實的情況是什麼?團隊的文化、規則或默契,對這行為會有什麼反應?有哪些資源?有哪些限制?

關照全局、表裡如一的行為

如同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只要是可以說出來的方法,就不是永遠都可以用的方法。我們只能『道法自然』,『自然』就是目前的情境和周遭的環境,依自然來做,這就是『道』。

所以儘管價值觀一樣(Self),但要因為對象不同(Others)、環境不同(Context),而做出不同的行為。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做出最符合當下的行動,說出最能幫助團隊的話,建立最能幫助組織的制度。

雖然都是往同一個目標前進,但在上坡時要催油門,轉彎時要踩剎車,看到妹要問他要不要搭便車,才能夠順利又愉快的到達目的地,您說是嗎?

 

圖片來源:

“http://www.verym.com/uploadfile/2013/1108/20131108042339671.jpg”
“http://www.slideshare.net/portiatung/the-emperors-new-clothes-meaningful-interactions-in-stressful-situations”

作者: 敏捷黑手阿一 Yves Lin

Trying being agile in the fun way. 喜歡并相信敏捷與正念,期許能帶入一些不同的思維,能讓華語圈不只軟體產業,都可以更高效幸福,開心自在。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