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如果是 ScrumMaster 或有志與引導的朋友,絕對不能錯過這個引導的饗宴。(錯過了沒關係,明年在韓國飛一下就到了 XD)
原因很簡單,沒有一個活動可以讓你在短短四天內,玩到那麼多破冰活動、看到那麼多引導技巧和工具、聽到那麼多引導的洞見、與跟那麼多資深引導者交流。
(簡單的說就是知道引導的高標在那裡啦)
不負責任的觀察
- 與會者 80% 的背景都是企管顧問或企業外部講師,運用引導將他們的課程更有效或組織改造更順利
- 參與者台灣占20%,中國約30%,印度10%,新馬10%,日韓5%,其他25%
- 女性約 70%,男性約 30%
- 大部分的引導年資都是十年起跳
- 最有趣的觀察:學引導的外表看起來都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以上
- 有遇到大企業內專職的引導者,但大部分企業都還是外聘引導者
IAF是什麼
IAF 是國際引導者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除了舉辦年會以外還有提供專業引導師認證(CPF)。在亞洲區每年九月左右會辦一次年會,由每個會員所在地輪流舉辦,2016年是台灣,2017年是韓國。
IAF 亞洲大會分為『會前會』跟『大會』兩個部分,兩天的會前會主要是以工作坊為主,由主講人以授課的方式進行。而兩天的大會是一連串的引導過程,主講人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大部分的結論都是由參與者一起生產出來的。
具體流程就不寫了,Erica 的2016 IAF 亞洲引導年會 參會心得說的很清楚(晚點寫心得真好 XD)
畫畫白癡的畫畫課
第一天參加由來自新加坡的 Kailin 和 Gerauld 帶來視覺化引導課程,的確讓我這個畫畫白癡開始敢拿筆畫火柴人了。會後也嘗試用圖像記筆記,看到圖像能夠回想起當時上課的內容,的確比文字能夠勾起更多回憶。
上課時想到我們組織都是偏左腦思考的理性人,如果那天來上一堂圖像訓練大家的右腦應該會很有趣。
(單元:P205 So you think you CAN’T Draw? A workshop to prove you can facilitate with visuals)
分岔路 – 把知識管理系統桌遊化
“你是市區一個避難中心的主任,在發生7.2級的大地震後,周圍的房屋都倒塌了,避難中心湧入3000多人。到了半夜時,跟外界還是聯繫不上,你手上只有2000份食物,你要發放這2000份食物嗎?
只能選【是,發放】,【否,不發放】,你會選擇是還是否呢?為什麼?”
這是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時的真實案例,地震規模6.9級,造成六千多少死亡,四十多萬座建築物倒塌。 日本應慶大學的 Toshiko Kikkawa 教授在災後訪談,把這個案例編入分岔路(Crossroad)桌遊中。開發分岔路桌遊的初衷是提供案例討論,訓練緊急應變人員的討論、分享與決策能力。在獲得廣泛迴響後,還推出針對企業內部營運的版本。
我想到應該把公司內部做決策時的兩難記錄下來,變成桌遊,應該會比單純說有用。對遊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談日本的防災教育與防災社區~從防災遊戲YES or NO出發,或是相關報導不會睡著的防災課 日本以遊戲翻轉災變想像。
(單元:P305 Crossroad ant More… – Improve facilitation skills through gaming and simulation)

連續不斷的引導轟炸
接下來參與的兩天大會議程有:
- A4 Discovering Boundaries & Exploring the Space between training and process facilitation
- B1 When the mountain meets the sea – The power of incorporating coaching to group facilitation
- C2 Holacracy – Discover a better way of working, and how to facilitate through this Peer-to-Peer revolution
- D7 Brainstroming is Dead – Idealogue method
原本以為是講座形式,結果是一個接一個不同主題的引導。儘管與預期不同,但身處於都是引導者的引導充滿了觀點交流,溫暖與安全感,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短短兩三個小時中,引導者可以做到破冰、提供議題背景、發散討論、收斂結果,引導的技巧運用太純熟了。
所以ScrumMaster 一定要參加!
所以ScrumMaster 一定要參加!
所以ScrumMaster 一定要參加!
參加之後會對會議的現場氣氛感受更敏銳,而且知道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參與者更投入,讓會議更有效果。

花蓮回台北時在火車上寫下的感想
在新加坡,引導已經進入到大企業、政府組織、甚至是保守的軍隊和法院。可惜許多人還是認為引導太前衛、太唱高調、太理想主義,所以對自己的組織不適合。
我不認為一個新的概念是單純好棒棒就會被人接受,一個潮流會興起是因為這個時代需要它。現時外在環境變得太快,個人因衣食無憂追求自我價值實現,加上單兵作戰的生產力已經遇到瓶頸。在環境、個人與企業都需要改變的推力之下,強調尊重個人、團隊協作與思想交流的概念如 Scrum,敏捷與引導才會崛起。
現在這股潮流先衝擊了薪資最高、個人選擇最多的科技業,撼動傳統產業只是時間問題。對組織來說,選不選擇接受這變化的結果不是好或壞,而是生或死。
“要運作一個複雜的組織,最有效率的方式是配合環境變化,靈活的組合、調整團隊或團隊擁有的調控網絡。。。而像這樣,不是對人進行管理,而是對人與人之間的串聯進行管理的方式,稱為『場域管理』。而用來進行場域管理的實務技術,就是『引導學』。” – 摘錄自引導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