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敏捷了嗎?』
近期『敏捷』兩字開始在商業企業的書籍雜誌上出現,而到底敏捷是什麼意思呢?導入敏捷對企業組織的好處是什麼?會帶來什麼影響?有什麼缺點呢?
源於軟體開發的敏捷
敏捷(Agile)一詞是在 2001 年由一群軟體輕量型開發的實踐者在美國猶他州的聚會上提出的,以他們十多年的實踐經驗為基礎,他們提出了敏捷開發的四大價值觀:
個人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
可用的軟體 重於 詳盡的文件
與客戶合作 重於 合約協商
回應變化 重於 遵循計劃也就是說,雖然右側項目有其價值,但我們更重視左側項目。
在過去的十多年,敏捷開發的各種方法論,如 Scrum、看板方法、極限編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在軟體和新創圈引起了一股旋風,也改變了如何軟體開發與製造產品的傳統觀念,大家耳熟能詳的許多公司如 Google、Facebook、Netflix 都已大量運用敏捷的方法在他們的日常營運中。在國外的資訊產業,大家在談論的已經是如何更好的使用敏捷,而不是要不要使用敏捷。
敏捷是軟體工程師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
敏捷的風從軟體資訊領域吹向企業管理的領域,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如美國知名創投馬克‧安德森所說的:『軟體正在吃掉世界。』
現代的企業不可能跟軟體無關,不管是使用外部開發的工具,或是企業自行開發的營運系統。能更好的運用資訊系統和打造出好的產品,攸關企業的生死存亡。所以了解和熟悉如何敏捷開發的方法,能讓我們更好的和資訊部門協作,發揮加乘的效果。
第二是敏捷的方法和精神,非常適合幫助企業在霧卡(VUCA)世界中生存與找到商機。
霧卡(VUCA)是英文簡寫,代表的意思是『變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 』(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因為科技數位革命提高資訊流通的速度,當今的商業環境和數十年前相比變動非常快速。以服飾業為例,傳統的服飾業從設計到鋪貨到店頭需約8-10個月的時間,而 Zara 的快時尚,則是只需要2-3周就可以從設計到販售,完全顛覆了業界的傳統模式。Zara 營運模式中的各種方法,如製作小批量商品、利用多種商品測試市場反應、快速取得銷售數據決定要加碼的產品,這些都是敏捷開發方法中的精實(Lean)和 Scrum 的做法 。
企業敏捷化不是理論,而是實踐
因為資訊系統在營運中的重要性,以及敏捷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適應變動激烈的環境,許多企業都開始把敏捷方法應用在資訊部門以外的領域。如 ING 荷蘭國際集團,就於 2015 年將荷蘭的總部(包含了市場、銷售、渠道管理、資訊等等部門,共 3500 人)從傳統的組織架構轉變成為敏捷式組織。
在商管學院常常談論到企業變革、組織在造、學習型組織等等專業名詞,一直都是企業追求的目標,但教科書上並沒有提供如何達到目標的具體做法。
而敏捷轉型透過短週期的迭代,持續實驗和學習,進而達到讓組織和流程持續改善。這提供了企業有效並且低風險的轉型路徑,從而達到組織新陳代謝、激發員工的主動性、不斷在產品與服務上創新等等成果。
有二十多年企業轉型顧問經驗的 Jutta Eckstein 和 John Buck 也在『原來你才是絆腳石:企業敏捷轉型失敗都是因為領導者,你做對了嗎?』一書中提供了協助敏捷轉型的各種工具,與在企業中實踐的案例。
敏捷轉型是營養品不是仙丹
儘管敏捷可以協助企業有效與低風險的轉型,但其中最困難之處在於領導者觀念的轉變,是否能接受失敗並從中學習?是否能接受效果重於效率?是否能接受讓員工有更大的空間與自主性?
當領導者願意接受這些思維,配合上敏捷中的工具和框架,就可以慢慢調整企業的體質,讓組織更健康、擁有跟自主和高效的團隊、並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延伸閱讀:
在〈面對敏捷轉型的浪潮,你準備好了嗎?〉中有 4 則留言